我以前經常對我的孩子大吼大叫,我該如何彌補?

發布 育兒 2024-04-18
1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懲罰自己。 準備一把小椅子在家思考,你對孩子大吼大叫幾秒鐘,然後你去小椅子上冷靜幾分鐘。 家裡的孩子肯定會用大喊大叫來表達負面情緒,你教的。

    如果孩子大喊大叫,坐幾分鐘,如果你認為幾分鐘合適,你可以做幾分鐘。 你是否請求孩子的原諒,告訴他你很抱歉,解釋你為什麼大喊大叫,說你很愛他,最後讓他給你乙個原諒的擁抱? 必須有四部曲三部曲,每想一想就要有,有儀式感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和孩子談談,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問題不全在他身上,讓他明白你最真實的想法,你可以商定乙個安全的詞來提醒你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停下來而不是盲目地容忍,然後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他一些方法,比如生氣的時候錄下自己,自己聽。 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是軟弱的,不能作為情緒的發洩口,最好先確定好自己的情緒狀態,然後再和孩子相處。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堅定地說“不”,一次就夠了。 當你第一次對孩子說“不”時,你必須非常堅定和認真地對待你的“不”,然後不要反覆說“不”。 當然,至於她為什麼說“不”,原因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他解釋,向孩子解釋為什麼她得不到她想要的。

    如果這個“不”第一次不起作用,孩子因此大吵大鬧,父母不要妥協,溫柔地堅持。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尊重他們的私隱。 我們常常忽略這一點,我們以為孩子很小,但一般3歲以上的孩子更在意別人的評價。 所以,記住不要在別人面前說讓你的孩子難堪的話。

    如果你想給他們建議或拒絕你的孩子,去乙個私人的地方,清楚地告訴你的孩子為什麼你不能這樣做。 如果你在別人面前不尊重他們的話,尤其是在別人面前拿他們開玩笑,那麼孩子總有一天會用到他所學到的東西,以同樣的方式讓你難堪。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在兒童心理學課上,老師曾講過這個問題,對孩子的不耐煩和憤怒,是因為他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 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問題,但實際上是我的問題。 表面上,他對孩子很生氣,但實際上,他並不接受自己。

    於是就有一種感冒,叫媽媽以為我冷,孩子不冷,是你覺得冷。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投射和你自己被壓抑的情緒時,你就會從你的情緒中掙脫出來,清楚地意識到你自己的問題有多少,有多少是你孩子的問題。 成長始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時候你會發現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的想法,當父母的想法往往是有幫助的而不是無益的,那麼事情就會好轉。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教育方式,這會讓孩子內心感到不安全。 因此,家長也要好好注意,希望家長能夠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也可以讓孩子的內心更有安全感。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好,千萬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 這不僅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和效果,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叛逆。 因此,父母也要學會冷靜地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地傾聽父母的想法。

    希望每一位家長也能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也希望家長們能做乙個更合格的家長。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定不要急於生氣。 也要冷靜下來,然後慢慢引導孩子,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糾正自己的行為。

    希望每一位家長也能好好關注這種事情,也希望家長們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 對孩子大吼大叫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這種做法也會讓孩子的內心很不好。 因為對孩子大吼大叫,也會讓他們心裡感到特別的恐懼,這也會讓孩子在心理上顯得害怕。

    因此,家長也要有耐心,慢慢引導孩子。 這樣,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需要父母慢慢的支援和教育,這樣孩子的心靈才能好起來。

    因此,家長也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家長能耐心對待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孩子的心裡感到更快樂、更溫暖。 因此,家長也要注意這方面的事情,希望家長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並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現在你有了正確的育兒方法,你可以彌補它。

  9.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每當你想生氣、冷靜下來或稍後溝通時,你可以陳述事實,你不能讓你的脾氣控制一切。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導語: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使用大吼大叫,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導致孩子越來越忌諱父母,甚至有些孩子變得特別自卑,因為他覺得父母不喜歡他,他怎麼會喜歡自己。

    如果父母以前經常哄孩子,他們怎麼能彌補他們過去犯的錯誤? 首先要要改掉孩子的這個習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如果父母沒有正確的引導,沒有正確的解決,很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家長一定要改變孩子的習慣,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犯錯的原因,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除了經常陪伴孩子之外,一定要知道,好孩子過去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心理陰影, 而家長也要陪孩子一起玩耍、散步,這樣他們也能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彌補你們之前犯的錯誤。

    當然,你也要注意家庭氛圍的改善,有的家長認為我不哄孩子,就哄父母呢? 其實其實不是這樣,父母的所有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會讓孩子變得膽怯,變得不自信,如果真的發現自己無法忍受,那就待一會兒,安靜下來,再想一想,看看什麼樣的解決辦法最好, 等到心情平靜下來後,再去找家人再和孩子溝通,盡量讓家庭環境處於快樂輕鬆的狀態,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過分害怕父母。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我覺得首先要對孩子認錯,然後多跟孩子說話,多關心他們,多帶他們出去玩,我覺得你可以彌補你以前的錯誤。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對於已經懂事的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找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好好談談,對給他帶來的不良影響誠懇道歉,並取得孩子的理解,以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以後,在生活中要用良好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也要用心照顧孩子,用良好的語氣與他們溝通。 或者主動向孩子道歉。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現在你需要改變你對孩子的態度,當你再次和孩子說話時,你應該選擇更溫和的語氣。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你應該改變你以前的教育方法,盡量讓自己成為乙個性格溫和的人,從容地處理事情,以與孩子溝通的形式解決問題,從而消除孩子的恐懼。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孩子傻嗎?”

    中國一所大學一項長達11年的科學研究表明,長期被父母大吼大叫和言語暴力的孩子,大腦結構會非常脆弱,以至於負責學習、記憶、專注、情緒管理、思維和決策的區域會縮小和減少體積,並且這種損害是永久性的和不可逆轉的。

    1 經常被吼叫的孩子會變得非常煩躁,吼叫會代代相傳 今天他被吼叫。 明天他會對別人大吼大叫,當他成為父母時,他會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2.他以後肯定會造反,為什麼? 因為他現在還那麼年輕,他沒有力氣和你打架,等他長大了,他要和你打架。

    還有一點會讓他的性格變得自卑、內向、膽怯、怕事。 大人的咄咄逼人、易怒,會讓孩子完全無法表達自己毀掉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孩子會慢慢封閉自己,或者隱身徹底變成討人喜歡的性格。

    父母的常見問題?

    1.事後我會道歉並安慰我,對吧? 這位科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事後的安慰和道歉並不能抵消之前的傷害。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事後彌補,而是盡可能避免它們。

    2.但有時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起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我覺得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會容易很多,畢竟情緒還是可控的,想要發脾氣的時候,還不如深吸一口氣,換一種發洩情緒的方式。

相關回答
8個回答2024-04-18

教孩子理財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幾個理財概念,樹立正確的理財觀,然後如何正確花錢,用錢賺錢。 >>>More

13個回答2024-04-18

蔬菜和水果中的維生素C可保護細胞並改善鈣質。 鐵和葉酸的利用,增強了身體的免疫力,其他維生素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我們可以做餡料,我們可以加糖和沙拉來改善口感,我們可以切得更多,讓它更軟,我們也可以給他們蔬菜汁和果汁。

10個回答2024-04-18

大多數太瘦的寶寶都跟脾胃不協調,因為脾胃不協調,寶寶吃的東西很難吸收,所以他不會長出身體,也不會長出肉,相對來說會瘦一點,其實餵養乙個兩歲的寶寶是很容易的。 您需要每天攝入肉類蛋白質,例如瘦豬肉、雞肉、魚和蝦。 可以把孩子剁成肉泥,放進鯽魚湯裡,特別有營養。 >>>More

16個回答2024-04-18

溝通是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也是家長們頭疼的問題。 每個孩子都想和父母說話。 但有時候家長堵塞溝通渠道,家長首先要反省自己,孩子是每次跟你說話後都會被你狠狠地教訓,還是孩子想跟你說話的時候,你很隨意的搪塞。 >>>More

25個回答2024-04-18

好吧,首先,你必須看看是什麼導致你被孤立。 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開出正確的藥方。 通常,兒童國王很可能會帶頭命令其他孩子不要與您的孩子一起玩耍。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