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是高二的學生,我會一一問你問題,給我很多建議。 第一種:能量是物質本身的能量,如H2+O2=H2O,H2+O2的能量大於H2O的能量,反應是放熱的(鍵斷吸收的能量小於鍵合釋放的能量),所以產物H2O的能量比反應物降低,更穩定。
第二:反應吸收或放熱與反應物和產物的總能量有關,鍵能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原子結合得越緊密,鍵能越大,也與鍵的型別有關(單、雙、三)。 反應的吸熱和釋放的型別也可以用方程來判斷鍵斷裂成鍵時的熱變化,但物質的能量與鍵能之間沒有直接關係。
燃燒通常是用氧氣完成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燃燒,例如氯氣中的氫氣燃燒、二氧化碳中的鎂燃燒等。 定義 燃燒的一般化學定義:燃燒是一種輕、公升熱和劇烈的化學反應。
燃燒是可燃物和可燃物(氧化劑)之間劇烈、發光和發熱的化學反應。 燃燒的廣義定義:燃燒是指任何發射光和熱的劇烈反應,而不一定涉及氧氣。
例如,金屬鈉(Na)和氯(Cl2)反應生成氯化鈉(NaCl),氯化鈉不涉及氧氣,但是一種劇烈的化學反應,會發出光和熱。
-
當我們談到能量時,比如反應物的能量大於產物的能量,在化學中,一般是指物質本身的能量。 (即形成鍵所需的能量,可以理解為儲存在化學鍵中的能量)。 形成化學鍵,化學鍵是放熱的(釋放到外界)。
而鍵能是破壞化學鍵所需的能量,而鍵斷裂是吸熱的(從外界吸收)。
物質本身的能量和鍵能之間一般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在同一反應中,反應物的能量(和)與產物的能量(和)之間的大小關係與鍵能(和)的大小關係相反。
焓變是一種狀態值,不代表比能,焓變是制約化學反應能否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乙個是熵變。 (簡單理解,焓變,對於內能來說,就是反應物本身的全部能量,自發的化學反應總是放熱的,否則它們都需要高溫才能自發反應。 )
H的正確陳述2+O2 是 H2+O2 能量高而鍵能低。
最後,為什麼O2不能燃燒,因為燃燒是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O2可以燃燒,只要與O2反應的化學還原性(電子吸引能力)高於氧氣。
-
所謂能級,其實就是乙個基準問題。
如果我們把自由原子的能量設定為0,那麼就必須釋放出與其他原子鍵的能量,即鍵能,這個鍵能等於吸收的能量來解離鍵,鍵能越高,我們認為形成的結構的能量就越低。
正如你提到的氫氣和氧結合形成水的過程,從能量的角度來看,你可以看到它經歷了乙個吸收能量分解成游離氫氧原子的過程和乙個結合形成水的能量過程,所以前乙個過程吸收的能量低於後乙個過程釋放的能量, 所以它通常是釋放的能量。由於兩個水分子的鍵能之和大於兩個氫分子加上乙個氧分子的內鍵能之和(它們具有相同的型別和原子數),因此裂解相應鍵所需的能量更高,我們認為水的分子能量較低。
你說氧氣不能在氫氣中燃燒的問題實際上是乙個偽問題。 我們只是習慣於把燃燒反應中的還原劑稱為燃料,所以我們說燃料燃燒。 所以我們不是說氧氣是可燃的,而是說氧氣會助長燃燒。
-
化學反應中提到的放熱或吸熱,就是它們的化學鍵斷裂或重新合成時吸收釋放的能量,是物質能量的一部分,其實物質是能量的載體,它本身沒有能量,是能量的臨時儲存場所! 你可以看看哲學方面的書籍。 新增一些生物學知識,你可能會明白!
-
讓 o2 xmol 和 o3 ymol
2o3=3o2
直接得到方程:,,並推出 y x=2 3
氧的質量分數:32x (32x+48y),即 1(1+上下除以 32x)= 50%。
所以臭氧質量分數也是50%。
-
在金屬晶體中,自由電子通過,不是金屬離子獨有的,而是整個金屬晶體共有的。 這些自由電子與所有金屬離子相互作用形成某種鍵,這種作用稱為金屬鍵。 由於電子的自由運動,金屬鍵沒有固定的方向,因此是非極性鍵。
-
第一步推導有問題,氧氣是氮氣的4倍,所以混合氣與氮氣的比值必須大於4,第一步的推導結果不能僅憑乙個條件給出,第二步就沒有問題。 它主要是利用理想氣體方程pv=nrt的狀態推導而來的,在純氣或混合氣體的理想狀態下滿足該公式。 操作方法如下:
在相同條件下,氣體的體積之比等於物質的量之比,所以設氮氣的量為x,則氧的量為4x,氫的量為y。
氫氣和氧氣的混合物點燃後,活塞在氣缸的中點靜止,表明左右兩側的容積相等; 活塞靜止時,活塞受力均勻,因此左右兩側的氣壓相等; 而且它們都被冷卻到室溫,所以兩邊的溫度是相等的。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那麼左邊的氮氣方程是pv=xrt,右邊的氣體狀態方程是pv=n(剩餘)rt,所以右邊剩餘氣體的物質量可以得到n(剩餘)=x。
右邊剩下的氣體可能是氫氣,或氧氣,發生的反應是:2H2+O2=2H2O(L)。
1)如果剩餘的氣體是氫氣,則n(h2)=n(剩餘)+n(反應)=n(剩餘)+2n(o2)=x+2*4x=9x
那麼原氣體混合物中氫氧的體積比為9x:3x=3:1
2)如果剩餘的氣體是氧氣,那麼反應的氧氣是4x-x=3x,所以H2與其反應的量是2*3x=6x
那麼原氣體混合物中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6x:4x=3:2
所以它可能是 3:1 或 3:2
-
氮氣與氧氣的比例為1:4。 最後,活塞是靜止的,這意味著反應後兩側的氣壓相同,中間的體積相等,則有PV=NRT,表示摩爾數相同。
設氮為n,氧為4n,2h2+o2=2h20反應中不產生氣體。 假設氧氣過量,氫氣被完全反射,並且有 3n 的氧氣需要反應。
然後是 6n 的氫氣。 那麼氫氣:氧氣 = 3:
2.如果氫過量,則有 4n 的氧被反應,並且存在 2 4n + 1n = 9n 的氫,則氫:氧 = 9:4
-
1:分子在不斷運動。
2:當溫度公升高時,分子的運動速度增加。 )
3:熱分子之間的間距增加,反之亦然。 (知道分子的體積是恆定的真是令人困惑!
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在不斷運動。 當物體被加熱時,獲得能量,分子的動能增加,這使得分子運動更快,分子之間的距離增加。 這樣,原始體積無法容納分子的活性,因此會發生膨脹。
這就是物體在加熱時膨脹的方式。 固體物質分子運動緩慢,相互引力大,加熱後膨脹不明顯。 液態物質分子移動速度較快,分子相互吸引較少,加熱後膨脹更明顯。 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大於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距離,分子之間的相互吸引較小,加熱後膨脹明顯。
-
1.它體現了分子的揮發性。
2.它體現了分子的揮發性。
3.熱脹和冷縮。 它反映了分子的運動受到溫度的影響。
-
1 個分子在不斷運動。
2.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快。
有分子間距,氣體最大,液體第二,固體最小。
-
1.分子以隨機方式移動。
2.溫度越高,分子移動得越快。
3.隨著溫度的公升高,分子間距離增加,反之亦然。
-
1 因為酒精和汽油是易揮發的。
2 因為衣服在陽光下蒸發得很快。
3 因為萬物都會上公升和縮小。
-
原硫酸鹽物質的量 = *
反應後硫酸鹽物質的量=*
因此,還原為 SO 的硫酸鹽物質的量2 = - 即產生 SO2 的物質的量是,體積是。
Cu+2H2SO4=CuSO4+SO2+2H2OSo,產生的硫酸銅量為.
100毫公升溶液,CuSO量4 物質濃度=
-
Cu + 2H2SO4 = 銅SO4 + SO2 + 2H2O 從反應式可以看出,硫酸**留在溶液中生成二氧化硫,所以只要知道溶液中殘留的硫酸鹽,就可以找到生成的二氧化硫。
溶液: 原硫酸鹽物質的量: 反應後溶液中硫酸鹽的物質量:x mol 因此,生成二氧化硫的物質的量為: —= 摩爾 所以標準條件下二氧化硫的體積為:
硫酸銅物質的量是摩爾
硫酸銅物質在100ml溶液中的濃度為:=mol l
-
每摩爾氧和二氧化硫所含的氧原子數相同,注意氧原子的角標,所以第一句話是正確的 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 因為在相同溫度和壓力下相同摩爾數的氣體體積必須相同 無論他怎麼混合 只要混合在一起不發生反應這點知識比較簡單 多做幾道題,你就會發現模式 高中化學知識點比較分散 所以一定要把每一塊都吃透 祝你學習愉快。
-
相同條件下氣體的摩爾數=體積數。
1mol O2 和 1mol SO2 中所含的 O 為 2Na,因此將它們以任意比例混合得到的 1mol 氣體中所含的 O 也是 2Na
第乙個迴圈:氫氦 - 入侵。
第二迴圈: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鯉魚皮、碳蛋、福福奶,第三迴圈: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那美麗的桂林有綠色的牙齒。 >>>More
1.你可以使用NaOH,但是這個東西比較高。
2.次氯酸在光照下確實會分解,但分解速度沒有那麼快。 一般來說,次氯酸的分解多發生在其殺菌作用之後。 因此,光對其殺菌效果的影響並不大,通常是對次氯酸儲存過程的影響。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