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孝文皇帝拓跋巨集(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南北朝北魏第六位皇帝顯文拓跋巨集的長子,原名拓跋巨集,後改名袁巨集。 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他登基時只有 5 歲,並於公元 490 年成為親政府。
親政府後,進一步改革: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將首都從平城遷至洛陽; 後來,他將鮮卑姓改為漢姓,從而改變鮮卑的習俗、語言和服飾。 此外,還鼓勵鮮卑族和漢族通婚; 考核士大夫宗族,加強鮮卑貴族與漢族的聯合統治; 參照南朝的規章制度,制定了正式的宮廷儀式制度。
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洪病逝,孝文帝,廟名高祖。
-
南北朝。
拓跋洪(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在漢代被稱為元洪。 他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作家。 顯文皇帝拓跋巨集的長子,他的生母李夫人。
孝文帝改革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在洛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作為首都,洛陽集中了全國的文化精英。 這也是南朝百姓感嘆“衣冠楚楚的百姓在中原”的原因。
除了鮮卑文化和漢文化外,佛教文化在洛陽也很流行,使洛陽文化呈現出少數民族、宗教文化與漢文化相結合的特色。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階段,以建立新制度為特徵主要措施有玉錄製、統一土地制、三長制、地租調節。 改革的第二階段是中國化政策:
主要措施是遷都洛陽並改變習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體措施:
1.朝廷必須使用漢語,禁止使用鮮卑語。
2.**及家屬須穿漢族服裝。
3、將鮮卑人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將王室姓氏改為元姓。
4、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5.採用漢族的**制度和法律。
6、學習漢族禮儀,尊重孔子,孝順治國,倡導敬老養老的風氣。
-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得以發展,營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甦,也使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變得封建。 有利於我國各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主義的過渡,有利於民族的統一。
-
一是實行統一的現場制度。 在實行統一田製的同時,還頒布了三長制和地租規定。 均等制度使農民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與土地牢牢地綑綁在一起,成為國家的家庭,保證了地主的根本利益和土地的私有制。
另一方面,調整租金制度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調整租金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是整頓官治。 官員統治的腐敗不僅加劇了社會矛盾,而且在統治階級內部製造了矛盾。
在這項改革措施中,標準是“治理”的質量。 官僚機構被清洗,封建統治得到鞏固。 第三,遷都洛陽。
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495年,首都正式遷至洛陽。 第四,漢族制度的實施和習俗的改變。
主要內容包括改變官制、禁止胡服飾、破北語、改姓、定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的改革,是在中國北方各族人民長期的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影響和推動下進行的,也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鮮卑拓跋部落封建化的必然結果。 改革的意義重大。 一、從頭起端整治官治,嚴懲貪汙垛法,對百多年來消除官吏積斂、守住屠魚屠肉、改造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是實行均等制、三長制、戶制改革,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石氏地主,抑制了他們的惡性發展; 另一方面,有利於吸引廣大勞動人民群眾返鄉、開墾荒地、恢復生產。 3、倡導鮮卑人接受漢族文化,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程序。
根據中國傳統史學,夏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乙個王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夏朝作為乙個歷史王朝的存在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問題,並且沒有足夠的考古或文獻證據來證實它的存在。 它通常被認為是乙個傳奇的王朝。 >>>More
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滅絕事件,被稱為二疊紀大滅絕。 這是一場可怕的大規模滅絕事件,當時估計地球上有96%的生物滅絕。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從當時剩下的4%的物種進化而來的,當時著名的三葉蟲和其他生物也在這次事件中完全消失了。 >>>More
晚上10點上床睡覺最晚但超過11點,美容睡眠的最佳時間是從晚上10點到半夜2點,這個時間段身體的各種功能開始進行相應的排毒活動,晚上是我們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間, 我們必須利用這段時間來達到睡眠美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