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世界保護有益鳥類公約》將4月1日定為國際鳥類日。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稱,自1988年首次全面評估以來,世界鳥類狀況持續惡化,其中人類活動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截至 2020 年 9 月,鳥類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威脅、生物入侵、氣候變化、非法狩獵等。 世界上有11,147種鳥類,其中1,486種被列為瀕危物種,佔世界鳥類總數。
自然的作用
鳥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指鳥類在不同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湖泊、海洋等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鳥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雖然可能對生產力沒有重大影響,但對它們吃的獵物有密度限制作用。 此外,鳥類負責種子和養分的運輸,並參與系統內的能量流動和無機物質迴圈,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
“春天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覺,到處都能聞到鳥香。 “春天是鳥類的繁殖季節。 人們常說:
“我國的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理解和愛護鳥類的傳統。 早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年至西元前221年),孔子就提出了“巢蓋破蛋,鳳凰不飛”的護鳥思想(《史記:孔子家族》)。 西周不僅注重對雌鳥的保護,也注重對幼鳥的保護。
例如:“祭山、林、河、河不用鳥獸(即雌鳥獸)”,不遮巢,不殺兒、蟲、胎、鳥“(《周離》)。 西漢(西元前206年,公元25年)規定:
鷹隼還不為人知,網不能在山谷里拉。 “懷孕不可殺,帶殼蛋不可摘”等(“淮南子”)。 據說明,《皇帝法》規定,禁止獵殺繁殖的親鳥,禁止挖鳥蛋。
宋代關於愛鳥護鳥的法律法規包括“二月至九月,百姓無奈,只好獵殺蟲鳥,投鳥”(《通鑑治國續》)。 元代還規定了“嚴禁獵殺天鵝和獵鷹”的規律。 為了了解和保護鳥類,明代李時珍(1518-1593)撰寫了《本草綱目》,分三卷對鳥類進行了描述。
第 47 卷有 23 種水禽,第 48 卷有 23 種原始鳥類,第 49 卷有 17 種森林鳥類和 13 種山鳥。 這部歷史名著不僅在醫學上具有現實意義,享譽海內外,而且是對當時中國對鳥類的認識和熱愛的總結,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鳥類的理解和熱愛的光榮傳統和悠久歷史。
但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黨和人民才採取了一系列愛護鳥類的措施,從而將這項工作推向了乙個新的時期。 早在1981年3月,中日兩國就簽署了《保護候鳥及其棲息地協定》,以保護遷徙在兩國之間的候鳥。
9月14日,林業部等8個部門提交了《關於加強鳥類保護和落實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指示》。 其中,“建議每年4月至5月初指定一周為'愛鳥周'(具體時間由省、直轄市、自治區規定'”。
9 月 25 日,*** 轉發了請求通知。
-
《世界養護有益鳥類公約》將4月1日定為國際鳥類日。 鳥類是與人類最親近的野生動物。 因為他們,他們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麗的光彩。
-
每年的4月1日是'《世界保護有益鳥類公約》將國際鳥類日定為國際鳥類日。
-
保護瀕危鳥類和野生動物是人類的義不容辭,大自然給予的恩賜也應當珍惜。
-
鳥類日是我們保護鳥類的好方法,不僅因為它們的可愛,而且對經銷商來說也是如此。
-
許多鳥類已經滅絕。
讓我們珍惜現有的鳥類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
世界糧食日(WFD)是世界各國每年10月16日紀念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日子。 1979年11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將世界糧食紀念日定為1981年10月16日的第乙個世界糧食日。 >>>More
10月15日是國際洗手日。 國際洗手日由世界衛生組織於2005年發起,並於當年10月13日設立,旨在呼籲世界通過簡單但重要的洗手行為提高衛生意識並預防傳染病。 >>>More
3月22日: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 該決議提醒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活動,以提高公眾的認識。 自1994年以來,中國將“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這一主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