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航程是在哪個時代 5

發布 社會 2024-05-11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艦隊踏上了前往西洋的七航航程,比哥倫布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的航行早了93年; 鄭和西遊7次,哥倫布4次,達伽馬2次; 鄭和的西遊歷程28年,哥倫布只有13年,達伽馬只有6年; 鄭和在西方的船隻數量高達208艘,哥倫布高達17艘,達伽馬為4艘; 鄭和寶船噸位最大,約17000噸,哥倫布船233噸,達伽馬船400噸;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6月15日),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與王景洪首次率領27800人西下,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0月2日, 1407年)。

    1407年10月13日(永樂五年9月13日),回國後,立即與王景巨集、侯賢第二次前往西洋,抵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9月(冀雍七年)9月,與王景洪、費信第三次西征。

    1413年(永樂十一年),馬歡等人第四次率領艦隊前往西洋。

    1417年(雍樂十五年,定佑),鄭和第五次率領艦隊出征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辛周)與王景巨集、馬歡等人第六次率領艦隊前往西洋。

    1431年(宣德新海六年),鄭和與王景洪、馬歡、費信、龔真等人第七次率領27550人的艦隊前往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在回國途中病逝於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7月,艦隊返回中國,玄宗將牛壽山南麓埋在南京。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始於1405年7月11日(明朝永樂三年)。

    鄭和第一次去西方。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返回中國。 第一次向西航行的資料包含近 27,800 人。

    鄭和第二次去西邊。

    1407年10月13日,他於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出發,抵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了佛牙,隨船帶回,於永樂七年(1409年)夏返回中國。 第二次西航的資料包含近27,000人。

    鄭和第三次西遊。

    永樂七年(1409年10月)九月,從太倉柳家港起航,姚光孝、費辛、馬歡等人一起出發,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程途中遊覽錫蘭山,永樂九年1411年6月16日(1411年7月6日)返回中國。

    鄭和第四次去西。

    永樂十一年(1413年11月)11月起,在翻譯馬環的陪同下,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到東非馬林迪,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日(1415年8月12日)返回中國。 同年11月,馬林迪特使來到中國,獻上“獨角獸”(即長頸鹿)。 第四次西方之行的資料包含近27,670人。

    鄭和第五次西遊。

    永樂十五年(1417年5月)5月,隨蒲壽庚後裔普日和出發,途經泉州,到占婆、爪哇,遠至東非木孤獨樹、布拉瓦、馬林等國,於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八月八日, 1419年)。

    鄭和第六次西遊。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啟程前往孟加拉邦格荊棘,史書記載“在城東,官船被大風掀翻,他想淹死,船哭了,急急敲神祈福,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風浪平靜“,中途歸來,於永樂二十年(1422年9月2日)八月十八日歸華。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基即位,下令停止經濟空虛的西進行動。

    鄭和第七次去西。

    寶船於1431年1月玄德(今南京夏關)十二月初六從龍江關起航,回海後,鄭和於宣德八年(1433年)4月初因勞累過大,死於印度西海岸的古里, 艦隊於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西航的資料包含近 27,550 人。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1405年7月11日(明朝永樂三年)。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405年7月11日,明朝永樂三年,鄭和(原姓馬,小字三寶,雲南省昆陽市(今昆明市金寧縣)出生。 他率領一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進行了長途航行,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和東非的友好關係。 每次從蘇州劉家港出發,直到明朝玄德八年1433年,他一共航行了七次。

    上一次,玄德在八年四月回到古里時,病死在了船上。 民間故事《西洋三包太監的通俗羅曼史》將他的旅行遠征稱為三寶太監西遊。

    鄭和去過30多個國家,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亞丹、天方、佐法爾、庫魯木斯、穆古杜舒,遠至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可能還有今天的澳大利亞。 “西洋”的定義:明初,婆羅洲和汶萊為界,東稱東洋,西稱西洋,所以過去稱南海和西南海的地方在明代被稱為東洋和西洋, 暹羅灣的海被稱為上公升海。

    鄭和西行的目的:

    1.提公升明朝的威望(政治目的);

    2.海外擴張**(出於經濟目的);

    3.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成祖正在尋找可能被流放到海外的建文帝。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鄭和(1371 – 1433)是明朝的中國航海家。

    外交官。 家庭背景:原姓馬三寶,是雲南昆陽(今金寧)寶山鄉志岱村的回族人。

    第六代祖師賽義德·阿賈爾·沙姆斯·阿爾丁·奧馬爾是元初中亞貴族,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省平章,死後封咸陽王; 曾祖父伯顏(巴彥)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擔任鐘書平章,曾祖母馬,祖父公尺那霸,祖母溫。 他的父親摩訶(原名公尺利金)名叫雲南陽侯,母親是溫。 族人自稱咸陽家。

    公尺里金生下馬三寶,攻打雲南陽侯1號。 馬這個姓氏是中文阿拉伯語單詞“mahmud”。 馬三寶33歲時,因軍功被封姓鄭,改名何。

    鄭和以大哥馬文明的長子為孫,取名鄭文明,字恩來,世襲錦衣等千家萬戶3,住在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麻府。 鄭和的後代已經傳承了21代。 15世紀初,朝鮮製作了鄭和時代明朝都城及其諸侯國的地圖,展示了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諸侯國的世界觀。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我所知道的是,從1405年到1433年,當他們從蘇州州的柳家港碼頭出發時,有27000多名士兵、醫生、水手和翻譯陪同。

    隨行的船隻有200多艘,其中62艘是“寶船”,每艘長約148公尺,寬約60公尺,有10多層樓高的建築物那麼高。 這艘船有9根桅杆和12個帆,可以容納1000多人,必須由2或300人駕駛。 這艘船還配備了最先進的海洋指南針和各種儀器(不是現代的)。

    還有許多軍艦、運糧船和水船,......

    船隊規模龐大,裝滿了瓷器、絲綢和其他中國產品。

    在過去的28年裡,鄭和率領艦隊出海7次,最後一次遠至非洲東海岸,走了3年才回來。

    鄭和的航程,以其規模大、時間長、航程廣、航程遠等特點,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巔峰。

    他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促進了亞非多國的友好交往希望能採用。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問這個問題的哥們,你的頭被門擠了吧? 擦。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七次去西方,走的路線都不一樣,遠到非洲,這怎麼能算???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我第一次去西方。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代先祖朱棣命鄭和組織艦隊前往西洋。 冬季,鄭和率領船隊從福建岷江口的烏胡門起航,途經南海,先到達占婆(今越南歸仁),然後到達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滿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舊港、阿魯、蘇門答臘和南武里(都在今蘇門答臘, 印度尼西亞)。

    它從南武里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然後到達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高知(今印度科欽)和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鄭和在古里立碑紀念,碑文說:“他的國家去了中國十多萬裡,人事鹹,熙熙攘攘,石刻Z,永熟。

    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的最早的碑碑。 鄭和從這裡回來了。 在返程途中,他在老港頂住了海盜陳祖義的襲擊,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剷除了東南亞海域的禍害,維護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稱讚。

    鄭和的艦隊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返回中國。

相關回答
3個回答2024-05-11

關於金字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起源於商代,盛行於周,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1987年發表的新宣告是: >>>More

11個回答2024-05-11

茅山位於江蘇省裕廊市,地處江蘇省西南部,位於裕廊縣與金壇縣交界處,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 >>>More

12個回答2024-05-11

三國時期是三國時代,是中國東漢和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 >>>More

9個回答2024-05-11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鄭和率領一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艦隊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和東非的友好關係。 每次從蘇州劉家港出發,直到明朝玄德八年1433年,他一共航行了七次。 上一次,玄德在八年四月回到古里時,病死在了船上。 >>>More

8個回答2024-05-11

請參考招商銀行櫃檯和自助機的分布情況,以及營業時間、**、交通參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