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制度進步? 明代封建制度的發展趨勢

發布 歷史 2024-05-10
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首相的廢止,使這位極其“專業”的皇帝既掌握了“執政權”,又掌握了“統一權”。 缺乏政治資格的皇帝只能掌握“統一權力”,文官擁有“執政權”,只要內外和平,國家就可以繼續運作而不用擔心出現無序的政府,職業官僚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明朝在制度的廢除和建立上毫無障礙,廢止宰相、建立內閣、建立金衣衛隊、東西廠、投票制、宗藩制、隆慶和會、貢品答卷、魏制等,都是為了完善統治而建立的, 而明朝近300年的統治,還是非常有效的。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宦官參與政務處理,宦官參政在明朝獲得了事實上的存在,宦官掌管皇帝的印,實際上與內閣形成了制衡關係。 間接形成了一種制度平衡,雙方相互監督,但又不受對方的制裁,這幫助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了良好的化學反應。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八沽知時廢除了原有的自由答案,採用了固定的格式和固定的內容,讓考生不能自由發言,而不得不在定製中突破自己的特點,所以不得不絞盡腦汁地描述自己的觀點和策略。 另一方面,八股的難度和對創新的刻板追求,提高了候選人的專業化程度,使他們能夠專注於政治。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權力的集中越來越嚴重,皇帝忙得無所事事,就讓內閣來協助,又怕內閣的權力擴大,就用太監來鎮壓,結果太監獨裁越來越嚴重。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明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廢除了“興中蜀省”制度,在具體運作上將省政府的權力改為“三司分立”的管理局面。 這三個部門是指控制行政事務的政治使節的秘書; 量刑和檢控科,負責司法監督事務; 軍事司令官是使館司令官。

    **實行內閣制,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顧問機構,其後權力逐漸增加,後來形成為明朝的行政中心。

    明朝的官員選舉制度包括科舉考試、推薦、學校和選舉。 科舉考試是科舉考試,是選拔官員最重要的制度。

    建議是通過賣給別人或自己賣給皇帝來獲得官職,這在明初比較普遍,在後世不太常見,並且被多次廢除。 學校是國子監,國子監的弟子分為科舉考試不及格的,因為祖先的功績而被錄取的,還有花錢進校的,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可以直接當官。

相關回答
11個回答2024-05-10

無處不在的限制,男性優越和女性自卑的形式減緩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15個回答2024-05-10

明朝民族英雄“鄧子龍”。

鄧子龍,字五橋,數大千,別名虎關道。 鳳城市都市鎮鄧家村人。 明朝抗日將領。 >>>More

8個回答2024-05-10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每三年在各州、州、縣選拔其帥氣的學生,被認為有資格參加鄉考的,將送到省內,這稱為“縣考”,又稱“小考”; 第二步在省會城市舉行,稱為“鄉試”,中國風是“舉人”; 第三步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回考”; 第四步,天子親自策劃了朝廷的考驗,這被稱為“朝試”,又稱“宮試”。 在聖殿測試中被選中的人被稱為“金石”。 >>>More

15個回答2024-05-10

明朝時期,建立了專門的科舉考試制度。 說實話,明朝很久以前就對科舉進行了巨大的改革,不僅開創了當時的制度。 後來,到了明朝晚期,這些制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More

5個回答2024-05-10

1.規模擴大了,隋唐宋元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很少。 明朝科舉考試的規模要大得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