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將女兒的私隱告訴再婚丈夫,埋下隱患是怎麼回事?

發布 健康 2024-06-05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女方第二次婚姻後,將女兒的很多私隱和秘密都告訴了第二任丈夫,導致丈夫心懷不軌。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女兒被第一任丈夫的朋友侵犯,離婚後,女方將此事告訴了再婚的丈夫,導致丈夫抓住了這一招,威脅她不要和他離婚。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這名婦女告訴了再婚的丈夫虐待女兒的秘密,女兒利用這個秘密威脅她,毆打她,向她提出離婚,並分割財產,丈夫拿走了大部分財產。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私隱就是隱藏的秘密,而私隱之所以叫私隱,是因為這件事不能跟別人提起,是必須守口如瓶的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最好是知道了,然後就沒有第三者知道了。 而台州女子將女兒的私隱告訴了再婚丈夫,這確實給女子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至於埋藏了哪些隱患?

    隱患在於,台州女子與丈夫發生衝突後,丈夫多次以妻子女兒的私隱威脅妻子。 也就是說,台州女子親自遞給再婚丈夫一把可以威脅到她的無形刀刃。

    首先,這位台州女子的再婚丈夫,他有暴力傾向,所以夫妻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時,台州女子就會被丈夫毒打,情節嚴重的還會被打到昏迷,被送往醫院**。 台州女子因為丈夫的暴力傾向而提出離婚,此時台州女子的私隱成為丈夫威脅她的籌碼。 都說,為了孩子,身為母親的她們,能迸發出超強的韌性和耐心,忍受各種痛苦和磨難,這位台州女人就是這樣堅強的母親,她是為了女兒平安健康成長。

    於是,她屈服於丈夫的威脅,然後忍受了多年的暴力。

    女兒長大後,夫妻之間的裂痕也越來越大,最後台州女子提出離婚,面對這種情況,女方的丈夫也同意離婚。 但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乙個情況,在分割夫妻財產時,男方為了獲得大部分財產,用同樣的伎倆威脅台州女方,也就是男方還利用妻子女兒的私隱來威脅她。 在這件事情上,台州女子的情緒很崩潰,因為一方面他肯定不想看到女兒的私隱暴露,但另一方面,他絕對不想讓丈夫得到更多的財產,因為在夫妻中,丈夫有一種暴力傾向,因為這種暴力傾向, 夫妻離婚了,錯的一方也應該是有暴力傾向的丈夫。

    而且,台州女子在丈夫的暴虐下,精心生活了這麼多年,結果離婚後,她被分配了那麼多財產,實在是正常人無法忍受。

    所以,如果我們有乙個不能告訴或不應該告訴任何人的秘密,不要告訴別人,記得把它腐爛在你的肚子裡。 就算你和某人親近,也不要說出來,因為人性往往經不起考驗,你不知道當初告訴她的秘密,最終會不會成為他威脅你的最佳把柄,所以為了你自己或者親近的人的安全,你還是要忘記我們記憶角落裡你所知道的私隱。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時不時地,妻子會受到家暴,離婚時,丈夫會利用女兒的私隱來威脅自己,財產要少得多。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在大人眼裡可能不大不小,但對孩子來說確實很重要。 不要試圖窺探孩子的秘密,也不要嘲笑他們,當他們願意與你分享時,他們會說出來。 孩子覺得自己的私隱被侵犯了,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讓他們心理上叛逆,讓孩子感到不安全,不再信任父母。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是再婚丈夫無休止的家暴,天天生活在恐懼之中,最嚴重的是被毆打昏迷住院,離婚後還受到少量財產的威脅。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女兒小時候,七歲時被父親的朋友猥褻,後來導致夫妻關係破裂,離婚,婚後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再婚的丈夫。

相關回答
15個回答2024-06-05

首先,找出誰擁有這所房子? 如果是女兒的,那麼她的父親無權拿走拆遷的錢,如果是父親,那麼只能按照父親的意願給誰呢? 如果他把它交給女兒,那麼女兒就有繼承權,在正常情況下,女兒不能起訴父親。

6個回答2024-06-05

女方和婆婆吵架把孩子扔在地上,婆媳關係真的難解決嗎? >>>More

14個回答2024-06-05

如果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首先要看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的定性! 當然,這類刑事和民事案件的特點應該主要以醫療鑑定結果為特徵,即傷害程度,如果是輕傷,則不承擔刑事責任,即過錯方必須承擔醫療費用和相應的損失。 在刑事責任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刑事案件附帶的民事起訴書在法庭上起訴。 >>>More

6個回答2024-06-05

兒童仍然可以出售。

但是,有兩種情況,當孩子以後再次轉讓房產時,如果房產所有權證已經拿到5年,而且是唯一的房子,女兒只需要支付一小筆交易費。 >>>More

7個回答2024-06-05

俞會告訴事上的人,“俞”的意思就是朝向。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對那些管理政府事務的人說這句話。 原文出自劉宗元在唐代的《捕蛇人說》。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