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也是梵文的音譯,是簡譯,全譯為“菩薩”。 意思是菩提是覺悟,薩塔是無情的; 菩薩心狠手辣。 無情是指無情的愛和感情的生物,在較小程度上是指植物。
菩薩覺醒無情,也能夠覺醒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拯救一切眾生的痛苦。 因此,願意施捨和幫助窮人的人被稱為“菩薩心”。
菩薩的逃亡與官方的觀念非常相悖,菩薩是信佛學佛的人,發誓要自己救人,甚至犧牲自己來救人。 因此,泥塑和木雕的地城神、牛、鬼、蛇神,相對來說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備身份,眾生要成佛,首先要許乙個大願,最次要的有四大願,稱為四願:“眾生無量誓、無窮無盡誓、無量學戒、佛法無上誓願。由此可見,要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但是,從最後的誓願到成佛,可以稱為菩薩,所以普通菩薩和有德菩薩是有區別的。 平時佛經中說菩薩,都是指菩薩的聖位,根據《菩薩英羅經》,菩薩分為五十二層,只要十二層是聖人,即從太初到十處,加上同等的覺悟,妙覺。其實,妙覺的菩薩就是佛,等覺的菩薩就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志、文殊菩薩、伏賢、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都是同等覺悟的大菩薩。
-
佛陀有很多頭銜,如布塔、伏圖、扶杜等。
-
菩薩,梵語菩薩(菩迪車)翻譯為有知覺。 它有兩個含義:首先,它特指成佛前的悉達多王子。
菩薩看到這一類眾生,當他慈悲悲心時,他在樹下獲得第一次禪定。 2.指有大自利、利他欲,追求覺悟無上境界,達到空性原則的眾生。
菩薩的覺悟境界在佛陀之下,在阿羅漢之上。 佛陀說,《十地經》第二卷:菩薩已達大慈大悲、大慈悲、大布施,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就轉世求世間一切利益。
阿彌陀佛右侍的大勢。
觀世音菩薩 大悲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和智慧的菩薩。
伏仙菩薩 大決的菩薩。
藥王菩薩 世間菩薩。
藥菩薩菩薩菩薩救人菩薩。
維摩詰菩薩 在家的菩薩。
四大菩薩、二十一大羅菩薩、財神菩薩、明王菩薩、金剛菩薩、藏傳菩薩等。如果你真的有興趣,你應該閱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佛教百科全書:第一卷》第1至第16卷,這些書都是關於佛菩薩......佛教獎金)彌勒菩薩聖誕節在正月初一。
釋迦牟尼佛於二月初八出家。
釋迦牟尼佛涅槃,2月15日。
觀世音菩薩聖誕節 2 月 19 日。
伏仙菩薩聖誕節 2 月 21 日。
準帝菩薩聖誕節3月16日。
文殊師利聖誕節在四月初四。
釋迦牟尼佛的聖誕節在四月初八。
藥王菩薩聖誕節4月28日。
伽羅菩薩聖誕節 5 月 13 日。
吠陀菩薩聖誕節在正月初三。
觀世音菩薩證悟6月19日。
大勢是菩薩7月13日聖誕節。
7月15日佛喜日。
龍樹菩薩的聖誕節,7月24日。
地藏菩薩菩薩聖誕節7月30日。
月光菩薩聖誕節 8 月 15 日。
8月22日點亮佛陀聖誕節。
觀世音菩薩於9月19日出家。
藥師佛玻璃光佛聖誕節 9 月 30 日。
阿彌陀佛聖誕節 11 月 17 日。
日光菩薩聖誕節 11 月 19 日。
釋迦牟尼佛在十二月初八證得覺悟。
Janja Bodhisattva 聖誕節 12 月 23 日。
華嚴菩薩聖誕節 12 月 29 日。
-
諸佛菩薩是由人構成的,自無始萬年以來,諸佛菩薩眾多,與我有關,與我有關的人只有少數。 主要有觀音菩薩(大慈悲的表達)、文殊菩薩(大智慧的表達)、蒲賢菩薩(大線)、地藏菩薩(大願的表達)、彌勒菩薩(喜樂、寬容的表達)等等,它們在自利和利益他人的過程中,共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是我們學習的動力和方向。
-
菩薩是一種果實狀態。 與佛陀相同。 前世,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的關係是,他們是西天的菩薩。
-
1.菩薩意:道中一切眾生,感眾生,大覺醒眾生。
2.菩薩是“菩薩”的簡稱。 菩薩,梵文菩提薩,巴利菩提薩塔。 再:
菩薩,摩迪什瓦或扶薩。 譯為:道覺眾生、覺覺眾生、大覺眾生、道心眾生。
意思是說,那些尋求道,尋求大覺的人,以及那些以寬廣的心尋求道的人。 菩提,覺、智慧、道教的意思; 薩塔,眾生,眾生。 連同聲音和感官,它們被稱為三輛車。
它也是十界之一。 也就是說,修行者以智慧尋求無上菩提,以慈悲轉化眾生,修行波羅蜜多,並在將來成佛。 也就是說,那些自私自利、利他心強的人,勇於尋求菩提的人。
就聽覺和緣意識這兩種載體而言,如果從尋求菩提(覺悟)的角度來看,它們也可以稱為菩薩; 特別是尋求無上菩提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摩訶薩埵(Brahmamaha - sattva,Maha,意為大)、摩訶薩埵、菩薩摩訶薩特瓦、菩薩摩訶薩特瓦、摩訶菩薩提薩特瓦等,以區別於兩乘。另外,由於菩薩是佛座的繼承人,所以他也被稱為“法王”,這個詞的音譯是“Dharmafutong Hudo”,也叫“孩子氣”。
-
菩薩的含義如下:
在佛教中,它指的是修行到更高層次的人,其地位僅次於佛陀。
泛指佛陀和某些神靈。
乙個慈善人士的隱喻。
菩薩這個詞是印度教的梵語。 這意味著,除了自我解脫之外,還意味著乙個人有義務和能力幫助眾生解脫。 是乙個固定的標題。
因為菩薩對眾生充滿慈悲心,所以主動協助佛陀淨化眾生。 因此,菩薩也被稱為強制菩薩。
佛教四菩薩
1.觀音菩薩:平等與慈悲。
觀音菩薩以“善心善念善行”對待眾生。 不分國籍、不分種族,甚至不分彼此,我們都和睦相處,平等相處,互相尊重,互相關心,永不停歇。
2.地藏菩薩:孝,寶。
“大地”是心,“西藏”是寶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量的智慧、美德和才華,但有些人並不出眾,這並不是不被挖掘的原因,菩薩認為,依靠“孝”,孝順父母,尊敬師孝,是挖掘心靈寶藏的唯一途徑。
3.文殊菩薩:智慧與理性。
“溫”是知知,“舒”是特。 文殊菩薩作為四大菩薩的掌門,過去是無量佛的老師,甚至釋迦牟尼佛也曾受過功德。 文殊菩薩認為,任何行為都應該以理性為基礎,並且必須是理性的、理性的,而不是情緒化的,才能獲得巨大的功德。
4.普賢菩薩:修行,修行。
“蒲”意為萬物,“賢”意為聖人。 菩薩的戒律提倡“修行、孝道、慈悲、智慧”,認為如果凡事都不能在生活細節或與人打交道中落實,任何佛法都將毫無意義,成為空談。 所以,伏仙菩薩的象徵意義是:
實踐,實施。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苦,所謂享樂只是暫時解脫苦,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苦。 喜悅只是一種幻覺。 因為世間一切存在都是無常的,都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都成了住、滅、空,是不穩定的,沒有主人,沒有人可以依靠,只能無奈地接受,這就是人生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