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存在與不存在的辯證關係

發布 文化 2024-07-17
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莊子有云:“桂是可吃的,就砍了; 可以使用漆,所以切割它。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有用的,但什麼是無用的。 ”

    看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看似沒用的人說(我不敢同意)的句子,叫做“交出我沒用,得罪我也不好”,其實無非是對人的警告:不要看不起別人,不要太功利, 人是可怕的,口碑很重要,話語權和監督權很重要,不能被利用和交出,也不要用處交出無用,更不要“用人前進,不要用人後”,看著人們放下盤子,看到風向和方向舵,才有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有用的,沒有好處,沒有好處是無用的,甚至被拋棄,不喜歡,被拒絕,無聊,像陌生人一樣,不屑一顧。謹慎、自律、理性、謙虛,學會尊重,學會感恩,尊重他人尊嚴,理解他人需求,熟悉他人長處,考慮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監督,敬畏他人的警告。

    尺子短一寸長,無用無所謂,難道你不知道有時候“無用就是大用”嗎?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很多人,看是沒用的,實是有用的,道是沒用的,但有用。 羅素說:多讀“無用的書”,那些看似沒用的書,裡面有思想,有哲理,有樂趣在裡面。

    莫言道:“文學和科學真是沒用。 然而,它的無用恰恰是它的巨大用處“,而精神文化的作用就在於在不知不覺中,以一種深遠而持久的方式消除疑惑和疑惑。

    “有用”和“無用”是對立的,是統一的,兩者總是相互依存的。 沒有“無用”或“有用”這回事,兩者也可以相互轉化。 就時間而言,這個時間和那個時間; 在空間上,這裡和那裡; 在事物中,使用這個和那個; 在人物方面,這個人做這個,那個人做那個,結果在不同的時空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人物有很大的不同。

    人和事,有長有短,有長有短,但人用盡才,用盡事,揚長避短總能派上用場,有用無用只是相對的,要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不能簡單馬虎, 不能知道刻板的思維,不能只知道乙個卻不知道其原因,不能只知道兩者中的乙個,不僅能看到樹木卻看不到森林,也許哪些無用的東西在你眼裡,人,改變時間,改變地點是無價之寶。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存在”和“無”是老子哲學中重要的矛盾概念。 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他說:“天下萬物都是從存在而生的,有的是從無到有的。

    傳統觀點大多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理解的,認為“存在”是指有形的東西,而“無”是指無形的東西,然後認為“道生萬物”的過程是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 這種觀點不愧是團葬。

    道家沒有思想。

    “有”與“無”的關係問題也是歐洲哲學中的乙個重要問題,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論》和近代黑格爾的《存在論》中都有討論,但他們所說的“無”大多是指作為世界起源的思想或精神, 這與老子提到的認識論意義上的“無”是不一樣的。列寧在他的《哲學筆記》中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著一種'發展到無'的運動。

    但是,沒有“從頭開始”運動這樣的東西。 ”

    建築物是否有並不重要。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這就是說,我們民族獨特的智慧是歷代流傳下來的,是無窮無盡的。

    好吧,我們的祖先把知道看作是從不知道(無)到知道(存在)的過程。 老子和孔子,以及後來的宋明都這麼認為。

    那麼在宇宙中,我們的祖先並不知道最早的起源是什麼,所以他們說它是“無”,這相當於先發展無極到太極的矛盾過程,本質上勉強稱為“道”。

    在“絕對精神”的層面上,可以說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是辯證統一的。

    所以“無”不是“無”,比如現在科學家說宇宙是在大**中形成的,這不就是“無”嗎? “存在”是指宇宙被創造之後宇宙的無數現象,即我們可以通過感官看到的現象。

    沒有什麼是可以解釋虛無存在的事實,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解釋存在存在的事實。

    沒有什麼是有意義的,也沒有意義。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這本書充滿了智慧,寫得非常精確。 這本書通過關注人性、愛、美、身份等的本質,以及學術界的醜聞、身份政治、多元文化主義和學術界的公司化等話題,深入探討了那些攻擊知識的人。 丹尼爾·科頓(Daniel Cottonm)認為,對教育的敵意不能簡單地被視為一種野蠻、愚蠢和虛無主義的反應,他從新的角度解決了上述話題,他的論點對於學術界以外的人來說是可以理解的。

    教育是無用的,因為它打破了我們的常識,它剝奪了我們人性之外的東西,它麻木了我們的心,使我們自命不凡,我們驕傲得頭暈目眩。 長期以來,書角色一直是懷疑和蔑視的物件,也許是過去 20 年來美國最糟糕的。 例如,教育批評家用馬丁·海德格爾的納粹主義來證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人道的; 他們認為學術界人滿為患。

    似乎總是有更多的理由摧毀象牙塔而不是讚美它。 教育的無用性,尤其是人文學科,是西方文化史上備受關注的話題。 作為一本關於文化辯論與分析的書,《為什麼教育是無用的》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才華,也非常發人深省。

    這本書大量借鑑了文學、哲學、藝術、電影和其他領域,其推論是,對教育的敵意是歷史和當代美國生活中極其複雜的現象。 根據科頓漢姆的說法,如果我們要認識到這種敵意的表現並勇敢地面對它們,那麼我們必須理解這種對抗的持久魅力。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7-17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有積極的影響。 >>>More

4個回答2024-07-17

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商務印書館對乙個房間的解釋是,它指的是一般的小事,而且大多是指不注重生活的小事,而不是細節或基本的東西。 如果你不掃乙個房間,不是你不能掃,而是你不需要掃它。 你可以掃蕩世界,而不掃乙個房間。 >>>More

13個回答2024-07-17

一方面,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自然環境,進行積極的創造和轉化。 這是人類意識改造物質的積極行為。 >>>More

8個回答2024-07-17

雖然智力並不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但它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人類的智力取決於遺傳和環境因素。 人們普遍認為,遺傳在 60 中起作用,而環境決定了其他 40。 >>>More

24個回答2024-07-17

這兩者的大小無法比較。

容量單位和重量單位無法比較,毫公升和克只能通過結合密度進行換算,無法比較哪個大於10ml或10g。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