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和蜀國戰敗,誰是罪魁禍首? 為什麼慘敗?

發布 歷史 2024-08-05
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5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心主動發動的,最終導致了蜀國戰敗、兵力流失、將領流失,也動搖了國基,而這一戰也是蜀漢由富走向衰落的起點。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4

    罪魁禍首是劉備,他執意要發動這場戰爭; 因為他忽略了補給線太長的事實,他會失敗。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劉備. 劉備一心復仇,不顧下屬安危,衝上前去,導致全軍全軍覆沒,蜀國力耗盡。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 “三國時期,社會不穩定,各方諸侯為了爭奪權利而相互攻擊,難免會爆發激烈的衝突。

    說到提,就不得不提夷陵之戰,它對後期的局勢影響最大。

    眾所周知,這是蜀國主劉備為了報關羽之仇,主動舉兵攻打東吳,卻在夷陵戰敗,損失慘重,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是個平庸的人才。 其實,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戰敗,並不完全是因為劉備不懂兵法,而是因為諸多因素,而真正的原因並不簡單。

    我們先來看看夷陵之戰的背景,客觀上應該看作是湘樊之戰的後續事件。

    在湘樊之戰中,關羽率部進攻曹魏,卻沒想到同為盟友的東申、吳國突然撕毀聯盟,背地裡進攻,導致原本處境良好的荊州集團面臨從前到後被包抄的局面。 關羽雖然英勇,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敗陣亡,荊州也落入了東吳的手中。

    劉備不僅是蜀涵集團的首領,還是關羽的結拜兄弟,得知此事後自然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劉備一向自以為仁義,自然要為哥哥討回公道,否則就很難憑藉忠義立足。

    另一方面,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堪稱蜀漢的門戶,劉備必須以此為跳板。 從這兩點來看,劉備有足夠的理由在公開和私下攻擊吳國,諸葛亮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沒有試圖勸阻劉備不要這次遠征。

    可惜事與願違,劉備全軍入伍,進展不順利,反而在夷陵之戰中被魯迅擊敗,蜀國損失慘重,只能撤退到白帝城等待援軍。

    受《三國演義》影響,很多人以為劉備、吳率領七十萬大軍,但實際上,這完全不可能。

    鼎盛時期蜀漢的實力雖然強大,但兵力不多,漢中的人口早已被曹操搬走,只留下一座空城,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宜州雖然肥沃,物產豐富,但土地狹小,人煙稀少, 整個蜀漢只有一百萬人,人員的真正戰鬥力也不過一二十萬人。

    而且,劉備雖然使出渾身解數,但還是要派出一部分留下來的部隊來防備曹魏,所以真正參與進攻吳國的蜀兵也不過是五萬六萬左右,和滲透的東吳的兵力差不多。

    第二點是夷陵之戰的過程。 劉備之所以在夷陵之戰中慘敗,並不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和被火力攻擊,而是因為戰線太長,戰線被分割、包圍、消滅。

    魯迅準確而獨特地看到了劉備一行人的弱點,徹底擊敗了馮習、張南、沙莫克,但蜀氏卻遭遇了沉重的挫折,士氣低落,不得不撤退,這不是劉備的錯。

    第三點是別人對劉備的評價,劉備的戰鬥非常熟練。

    比如曹操把劉備評價為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對手,但因為起步晚,他沒有太多機會,包括魯迅也對劉備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是乙個非常強大的敵人。

  5.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1、蜀漢一方補給線過長,導致院子早耗過多。

    雖然在夷陵之戰中,蜀漢一方的軍事實力遠強於東吳一方,但龐大的春漠或者說軍事力量,也給蜀漢一方造成了不小的負擔。 要知道,蜀漢作為進攻者,必須保證自身補給線的安全,但因為蜀漢一方長期孤軍奮戰,補給線太長,所以補給線太長,這也是夷陵之戰慘敗的重要因素。

相關回答
21個回答2024-08-05

憤怒當然是肥胖的乙個重要原因,但我不認為它是罪魁禍首 >>>More

5個回答2024-08-05

胎兒畸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孕婦要注意,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場合都含有有毒氣體,所以要小心避免。 許多懷孕的母親,作為家庭主婦,需要在廚房裡煎、炸、煮、炸交響樂。 廚房裡充滿了煙霧、油、氣,胎兒可能患有這種疾病,從而導致缺陷。 >>>More

15個回答2024-08-05

現在,滿嘴壞牙的孩子很少,現在寶寶很容易看到壞牙。 看到寶寶每次吃飯都喊牙疼,卻又束手無策,他一直以為寶寶的飲食都是方糖,果斷不讓寶寶吃甜的。 我寶寶的壞牙是方糖引起的,這是真的嗎? >>>More

13個回答2024-08-05

導致耳鳴、耳聾和聽力障礙的因素有:

1、噪音:噪音是直接造成聽力損害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耳聾的重要原因。 如果長時間在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工作或生活,聽力細胞會逐漸受損。 從長遠來看,耳鳴和聽力損失會發生。 >>>More

9個回答2024-08-05

近日,中科院團隊成功揭開了蝗災的罪魁禍首。 據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群資訊素分子,揭開了蝗群的奧秘。 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