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碟的主要引數。
能力。 容量是衡量硬碟大小的指標,對於資訊**社會來說,容量越大自然選擇硬碟越好,但是在購買時,還是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購買能力,如果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銀子,買小一點的更現實。 現在市面上主流的硬碟容量已經達到了60G,如果你安裝一台電腦只是為了寫文章、看電影,當然40G的容量就足夠了。
影響硬碟容量的因素是單盤的容量和光碟數量,但是對於有這些引數的使用者來說,就不用在意了,因為只要有足夠的容量,使用者是無法區分三盤還是兩盤。 在硬碟容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硬碟的標稱容量是按照1G 1000MB計算的,而在系統和計算機的自檢中,是按照1G 1024MB計算的,所以有很多初學者對自己的硬碟有誤解。
單盤容量。 這只是劃分硬碟等級的參考指標,我們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只是為了說明硬碟廠家的生產技術有多高,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硬碟的整體容量符合要求即可。 硬碟是由乙個或多個碟片組成的,所以單個碟片的容量是指每個碟片的總容量,包括正面和背面,單盤容量的增加就是碟片軌道密度的增加,軌道密度的增加不僅意味著碟片的軌道數量增加, 而且軌道上的扇區數量也增加了,所以碟片旋轉一周,會讀出更多的扇區,所以同速單盤的容量越大,內部資料傳輸速率越快,此外,單盤容量的增加也有利於硬碟尋道時間的縮短。
轉速。 也就是說,硬碟主軸電機的速度,現在ATA硬碟基本上有5400轉/分和7200轉/分兩種轉速,通常7200轉/分的硬碟接入資料速度要快一些,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除了硬碟本身的速度外,演算法等非硬體因素也決定了硬碟的效能。 雖然說硬碟的速度越快越好,但速度越快,熱量就越大。
平均尋道時間。
它是指硬碟將磁碟上的讀/寫頭移動到指定軌道上找到相應目標資料所花費的時間,這個時間越短,硬碟的讀寫速度越快。 目前,市場上主流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一般都在7ms以內。
資料傳輸速率。
也有人把硬碟突發資料傳輸速率稱為突發資料傳輸速率,是指計算機從硬碟快取中讀出資料,通過IDE接給相應控制器的速度,目前採用DMA-66傳輸程式的硬碟資料傳輸速率是採用最新的ATA-133傳輸程式後, 已達到傳輸速率。
-
樓上,你抄襲了 2001 年的酒吧,而且是 ata133,那麼只有 Mito 的硬碟是 ATA133,希捷的是 SATA(串列埠),現在的硬碟都是 7200 rpm。
現在最重要的是帶不帶NCQ技術,快取應該是8M。
建議使用希捷的160gsata搭配NCQ,8M,685元。
-
我想說的都是在樓上說的。
-
機械硬碟的主要常用引數是硬碟容量、快取和速度,因為硬體市場上銷售的硬碟大多是SATA介面,所以介面部分可以排除在主要引數之外。 同時,硬碟的容量、快取和轉速會影響硬碟的資料容量和整體資料傳輸速度效能。
看看記憶的金手指是否被劃傷或弄髒並清潔。 在檢視卡時,哪個程序使用更多的CPU,是否是可疑程序。 當卡開啟時,檢查硬碟指示燈是否常亮,以避免因使用虛擬記憶體而導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