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佛教的看法,觀點,印象。 超過1000字

發布 社會 2024-03-16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生活的真相只是隱藏在平淡無味中。

    2、要想成為諸佛的龍象,首先要有情眾生。

    3.如果你不饒恕眾生,如果你不饒恕眾生,你自己就會受苦。

    4.佛學是:看透有助於放手,放手有助於看透。

    5、在日常生活中,分離和執著應該是弱的,看弱就是看透。

    6.執著是苦惱的根源,放下執著,才能得到安心。

    7.緣起熄滅,緣起為空。 得失來自緣分,心中沒有增減。

    8.愛情欲的人就像拿著火炬,逆風而行,會燙手。

    9、人生有八種苦難:生、老、病、死、愛與分離、怨恨久久、求不求、放不下。

    10.愛情離別,怨恨會,離開西方再回來,沒有那樣的。 這只是空洞的眼睛,一種錯覺。

    11、開悟人生如路人,世人如旅社,真是福氣,真爽!

    12.生活就像一場戲,因為緣分,我們走到了一起。 互相幫助變老並不容易,是否應該多加珍惜。

    13、看煩惱、想煩惱是執著; 塵土和沙子的煩惱是分開的; 根本的無知是妄想。

    14.放下一切,菩提心就會顯現; 只有放下一切,才能看清真相。

    15.原諒別人就是在心裡留出空間,這樣你就可以迴旋了。

    16、運氣不夠的人,往往會聽是非; 那些有足夠好運氣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對與錯。

    17.認識到生命是無常的、無私的、痛苦的、空性的,你就會放下身心世界的一切。

    18.大乘是以“自度”為基礎的,“自度”是以六度為基礎的; 佛教說“自律”,放手就是“自律”。

    19、學佛,必須從“放手”入手; 先放下看、想的煩惱,再放下塵沙的煩惱,最後放下根本的無明。

    20、所謂順其自然,並不是說你不能努力,而是努力工作後才有勇氣接受一切。 成功。

    21.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周圍的世界,但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用愛和智慧面對這一切。

    22.看透紅塵,天地廣闊。 名不貪,利不貪。 真誠、清淨、開悟、真禪、平等和慈悲,以及普遍的世界。

    23.在經歷了所有的災難之後,它突然曙光了。 佛法無邊,心樂。 誦經佛祖覺醒,蓮花盛開,放下執著,自在自在。

    24.微笑著面對它,不要抱怨。 悠閒,休閒,休閒,休閒。 注定要改變一生的,只有一百年後,那朵花才能綻放。

    25.坐與禪,行走與禪,一花一世,一片葉子如來,春花從綠,秋到葉飄,無邊如心,靜動靜身自然。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當我讀到一些不同的佛教論壇帖子時,我感到有點難過。

    首先,我宣告,這篇文章不是對任何佛教朋友的批評,而只是表達我自己的觀點,很可能是不正確的。

    佛陀提到的五種乘車(人乘、天乘、舍羅瓦乘、業力乘、菩薩乘)清楚地表明,一般修行(上智和下智不敢談)所需的經驗,只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首先要做好人。 做人,首先要自力更生,但一學佛,就沒有做好,所以會帶來平時的貪婪和依賴。 看來,若是放下生命,付出一點點,諸佛菩薩就應該更加加持自己。

    先是自助,然後是上帝的幫助,這是不變的真理,因果原理也是如此。 (不是寫歸納信的師兄不是,只是看這些帖子的師兄可能起點不好。 因為地方不真實,果實被扭曲了。

    更是責怪佛菩薩沒有感受,實在是太可笑了。 所以,讀入職崗的師兄應該更加勤奮,做個好人,而不是天天拿著入職崗。)

    此外,學習佛法是智慧和功德的實現。 我很少在主要的佛教論壇上看到任何關於佛法智慧的討論。 大多數念佛的人只是數念佛,念佛時心中不斷有妄想。

    毋庸諱言,不可能達到觀音菩薩“皆取六根,清淨心一後”的大勢,也不可能達到觀音菩薩的“運動和靜止兩階段,明明不是生的”。 我念佛多久了,我就沾沾自喜了。 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智慧和思想來反思我們自己對正義經文的實踐。

    否則,只是數數和念佛有什麼區別? (這並不是要批評佛陀的誦經不好,而是要不進一步。 最後一所學校也在這裡懺悔)。

    對於《冷嚴經》,大家都知道是開悟的冷嚴,但“七徵”和“八分”卻很少討論,二十五種修煉方法也很少討論,更重要的是修行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五陰解脫,卻很少被重視(然而,五陰解脫卻成了大家檢查別人是不是妖魔的法寶, 而且要知道,別人的是非,歸根結底是別人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很多論壇上看到,當我提到冷巖時,不是關於冷巖如何指導真心,用什麼方法促進開悟,以及它在開悟過程中經歷了什麼過程,而是關於冷巖咒語是如何的。 咒語是好的,但佛陀在這部佛經中更詳細地告訴阿難他們根本困惑的原因以及如何解脫他們。

    如果你不明白這個原因,就很難獲得自由。 (在這一段中,並不是說念誦咒語不好,而是我們偏執)。我們沒有用智慧來看待佛經,但我們過多地關注它們的好處。

    學校的結束並不是為了引起任何爭議,而只是他自己的意見。 也請糾正好知識。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為什麼佛教徒更有智慧?梵文般若,漢語是智慧。據說,根據一切佛法,不可能證得,但可以無障礙地證得一切,向一切眾生開示各種。

    乙個真正學佛的人,隨著他建立真正的信仰,不斷深化佛法,他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當然,這種智慧不是從外部學習的,而是從內部學習的。 如果學了,只能說聰明。

    這種智慧在佛教中被稱為“世俗智慧和辨別力”,是八難之一。 世間的智慧是世人靠聰明,不肯開心修行,甚至誹謗佛法。 因此,智慧是內在的。

    佛教中智慧的梵語是般若。

    為什麼學佛的人比不學佛的人,或者學其他宗教的不是佛教徒的人更有智慧?

    比如那些研究孔子和孟子的人,(注:這並不是貶低儒家思想的意思),如《孟子告聖子》中:“所以,天降在百姓身上,要先心疼,筋骨勞累,餓身瘦皮,行亂,受不了的就受了忍,得了。

    讓我們看看這句話裡有沒有大師,這個大師是“天堂”,也就是“上帝”,只是名字不同。 既然有主人,那就意味著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是萬物的主人。 你,皇帝,是天命,你不能反對這是天命的事實。

    如果我們相信上帝,你可能不敢反對,但佛教說沒有這樣的事情,所有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教的理論是,自己創造的業力是自己,是自己受苦。 而且沒有上帝發號施令。

    在佛教中,上帝不是主。 你讓自己成為皇帝,你讓自己成為乞丐。

    至於命運的主權問題,僅舉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佛的人比不學佛的人更有智慧。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對佛經中名句的感知。

    作者:黃碧增。

    近幾年,筆者對佛教理論進行了一些簡單的研究,從中收穫了很多靈感,包括佛經那句“色是空,空就是色”,現在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

    色是空,空是色“這句經,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也許大家對這部經文都有自己的認識,其實”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出自《摩訶般波羅蜜多心經》,原四句:色與空無異,空無異色,色為空, 空性是顏色。這是佛教的乙個重要思想,簡單地說,“顏色”是指一切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事物,而這些現象都是人們的幻覺產生的幻覺。

    “空”是產生現象的各種因素和原因,是事物的本質。 比如一篇文章要想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媒體工具,不能單獨建立,說白了,一篇文章的外表就是“色彩”,而產生這種“色彩”的原因,比如人們的思想、紙張等,都是“空洞的”, 如果人們不想寫文章,或者沒有紙筆等“空虛”,就不會產生文章的“色彩”。

    從佛經的一句話“色是空,空就是色”中,我明白了“存在就是虛,虛就是存在”的人生法則。 “存在”和“虛無”是對立的,是統一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例如:

    工人,當他們有工作可做時,他們必須考慮沒有工作可做(沒有工作)的時間,這樣他們就會節省經濟開支,注意資金的積累,一旦真的沒有工作可做,他們仍然有積累的資金可用(沒有)。 這就要求人們要有苦惱感,珍惜工作機會,學會科學理財,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家庭經濟危機的發生。 同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平時一般都有老師來解決問題,有指導,有教材要學習,有資料要查閱,但這個時候,他們應該想到考試,沒有老師的指導,沒有教科書要看,也沒有資訊要查(是或否)。

    學生要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勤於積累文化知識,培養較強的科學技能,使考試時無需老師、教材、材料的幫助,就能應付,並做出答題(沒有乙個是肯定的),並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一無所有,一無所有”強調人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把握機遇,規劃未來,創造人生更美好的明天,這是我對佛經“色為空,空為色”的感悟。

    寫於2009年11月16日)。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佛陀不是虛無縹緲、貧窮寂寞,而是一種充滿活力、健康、活潑的生命狀態。 佛陀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法則。 佛教以其對一切眾生的普遍感情,以其慈悲、寬容和博愛,關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建立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古至今,在大乘佛教和小乘佛經中無處不在。 “不要被屈辱所震驚,看著鮮花在法庭前綻放和飄落; 去,不經意間留下來,隨天外的雲朵徘徊。 “當你有一顆清澈的佛心,用一雙清澈的眼睛看五彩世界時,你會突然發現:

    原來,幸福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菩提沒有樹,鏡子也不是平台。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1 如果你不能成就大事,就用偉大的方法做小事; 發自內心深處的善良,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一種無聲而重要的力量; 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比理解命運更重要; 用心解釋一切,工作心無旁騖,擺脫胡茬的煩惱;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朦朧的眼睛。

    2.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開悟; 糾正錯誤就是成就。 當所有的錯誤被發現時,就是開悟; 糾正所有錯誤就是圓滿。 2.多看自己的缺點,以便糾正錯誤; 只有看別人的優點,才能從別人的優點中學習。

    3.世界上沒有完美,如果你仔細想想,它是完美的。

    3 窮人問佛陀說:“我為什麼這麼窮? 佛陀說:

    你還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窮人:當我一無所有時,我怎麼能給予?

    佛陀:一無所有的人,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嚴實:

    對事物微笑; 給予的話語:讚美和安慰的話語; 新石:敞開心扉,向善良; 石眼:

    以正義的眼光給予他人; 以身作則:用行動幫助他人; 讓座:即謙卑地讓座; 方石:

    有一顆寬容的心。

    4.生活應該做這些事情:人生總有得失,當情況好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放縱自己; 當你失去動力和逆境時,你一定不能被動,放棄自己; 人生成功的定義應該自己去發現,不要迷失在別人的意見中。

    5 人生第十四: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失敗是傲慢,最大的無知是欺騙,最大的悲哀是嫉妒,最大的錯誤是自暴自棄,最令人欽佩的是勤奮,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最大的虧欠是愛情,最大的禮物是寬恕, 最大的不足是頓悟,最大的安慰是慷慨,最可憐的氣質是自卑,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在學習誦經的最後,理解一遍又一遍地不同,這令人難以置信。 我認為感知不是乙個水平,而是持續改進和改進; 所以,佛教中一些高僧、大德,已經到了無學無果的境界,感嘆難得,又被人敬仰仰慕,激勵自己勤修行,長壽。 阿彌陀佛。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3-16

1970年至1974年,張洪江同志在生產建設兵團任職期間,受到革命大熔爐的磨練,工作出色,三次受到團的表彰。 >>>More

28個回答2024-03-16

阿難問佛(第34集) 2001 7 5 新加坡清宗會 檔名: 15-13-34 >>>More

10個回答2024-03-16

晉朝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一詩的序言中說:“禹閒住,愛九之名。 邱菊瑩苑,捧著醪糟,空空如也的服侍九華,啃著話”。 >>>More

26個回答2024-03-16

1。從管子裡看豹子——(管子裡偷看豹子)。 >>>More

6個回答2024-03-16

淳樸純真:夏明佑——《再見,冥王星》《一分鐘的溫暖》《白晝線》《夏日茶來了》《3年K班》。 蘇小懶——《世間之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