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利是第乙個干預北非的國家,墨索里尼叫囂著要建立乙個地中海帝國。 為了恢復羅馬帝國的榮耀,控制地中海。 希特拉表示願意支援他的1裝甲師,義大利怕派上帝來容易,所以他不同意,希特拉大怒,發誓絕不派兵北非,然後義大利抵擋不住盟軍的進攻,墨索里尼被迫向希特拉求助, 希特拉為了保證德國南部和義大利的安全,控制蘇伊士運河,有利的地形,方便運輸戰略物資,以及北非的石油資源!
派系:隆美爾到北非,隆美爾在北非發動昔蘭尼加戰役,擊敗英軍奧金萊克的第8集團軍,並攻打阿拉曼,迫使英國關注北非戰場,增兵北非,同時參戰美軍登陸摩洛哥王國, 使北非戰場更加全面。
我對二戰感興趣!
我給你乙個**,這裡很詳細!
-
1.切斷對德國的石油供應。 北非的失敗剝奪了德國人在中東的石油,而蘇德戰場上的失敗剝奪了德國人在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 在那之後,虎式坦克只能用作炮塔。
2.準備進攻義大利。
-
它拖累了軸心國義大利,導致軸心國的削弱。
-
西線的開放給德軍帶來了更大的作戰壓力。
-
1、主要是為了保住英國的勢力範圍,艾森豪和他的領導人為此爭吵不休,最後為艾未未掏出一塊大餅進攻義大利,以安撫艾未未。
2.消除北非Vesy法國人的控制範圍。 (還拍了一部電影《卡薩布蘭卡》),殲滅了法國最後的海軍。 出於這個原因,戴高樂最終與北約分道揚鑣,走上了自主防禦之路。
-
北非戰場的主要意義在於,它是美國選擇的第乙個反擊戰場,如果這場戰鬥打不贏,將影響到以後能否贏得其他戰鬥,同時,這個戰場也是當時美軍的訓練戰場, 彷彿是為了刷經驗,獲得經驗。
-
北非戰場可以控制蘇伊士運河,只有控制蘇伊士運河,才能掌握整個地中海和中東石油的控制權,如果德國拿下北非,印度夾在中間,其實乙個南亞次大陸就相當於乙個超大的後方根據地, 為日本和德國提供了無數的士兵、原材料和一系列戰爭物資。
-
最大的意義是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在德國控制北非期間,盟軍船隻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是一次漫長而危險的航行。 與此同時,對北非、義大利、法國的控制,都由軸心國控制,相當於控制了整個地中海,以及中東的石油。
-
總結。 加速德國的失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個重要轉折點上,史達林格勒戰役使德國人處於守勢。
中途島戰役使日軍處於守勢。 諾曼第登陸開闢了第二個戰場,只能說加速了德國的失敗,決定性意義不如上述兩個。 因為在諾曼第登陸之前,德國人已經在東線處於守勢。
第二個戰區更多的是減輕蘇聯在東線的壓力。 早在1942年,史達林就要求英國和美國在法國開設第二個劇院。 不過,當時英美兵力還比較弱小,美國不得不被太平洋戰區分散注意力,再加上德國潛艇在大西洋的霸權,最終英美決定先解決潛艇,再開闢第二個戰場。
第二戰場開啟的決定性意義因兩年的延遲而大大降低。 如果沒有第二個戰場的開放,德國人仍然會被擊敗,但蘇聯人付出的代價會大得多。
加速德國的失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個重要轉折點上,史達林格勒戰役使德國人處於守勢。 中途島戰役使日軍處於守勢。
諾曼第登陸開闢了第二個戰場,只能說加速了德國的失敗,決定性意義不如上述兩個。 因為在諾曼第登陸之前,德國人已經在東線處於守勢。 第二個戰區更多的是減輕蘇聯在東線的壓力。
早在1942年,史達林就要求英美在法國開闢第二個戰場。 不過,當時英美軍隊還比較弱小,美國還是要被太平洋戰區分散注意力,再加上德國潛艇在大西洋的霸權。 第二戰場開啟的決定性意義因兩年的延遲而大大降低。
如果沒有第二戰場的開放,德軍還是會被打敗,但蘇軍付出的代價要大得多。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與德國進行雙線作戰加速了德軍的潰敗。
-
事實上,這是為了防止蘇聯軍隊趁機占領歐洲。
-
轉折點是史達林格勒戰役,被稱為絞肉機,德國戰敗,蘇聯由防守轉進攻,同時開闢了第二個歐洲戰區,因此德國走下坡路。
-
<><1943年5月12日(農曆四月初九),北非戰爭結束。
突尼西亞蓬角半島的德軍坦克部隊在遭到六個英法師的襲擊後投降,迪特羅弗·馮·阿明將軍被英國人俘虜,英國人接替隆美爾元帥擔任北非軸心國部隊司令。
從 1943 年 5 月 5 日到 1943 年 5 月 12 日,曾經被稱為“無敵非洲軍團”的短短一周內投降了 150,000 人。
解釋一下,加拿大是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跟著老東家英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撿了不少便宜貨,這也是加拿大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More
二戰期間的短篇小說如下:
1. 有一次,隆美爾在非洲發現了乙個英國戰俘營,義大利戰俘在那裡......戰爭開始了,他率軍營救了義大利人,但槍聲一響,義大利人就帶著英國人逃跑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