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業書籍是北魏農學家賈思貸所著的《齊民藥書》。
《齊民堯書》是一本綜合性農業書籍,是中國古代五大農業書籍中的第一部,描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情況。 概述農、林、牧、漁業、副業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
賈思謙認為,農業科技水平與國家富強有關,於是萌生了寫一本關於農業的書的想法。 在他擔任官員期間,他去過很多地方。 他所到之處,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經常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實踐,進行各種實驗,飼養牲畜,種糧。
既注重實踐,又善於向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吸收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總結的寶貴經驗。
最後,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從經驗豐富的老農那裡獲得的生產知識,結合個人的農業生產實踐和經驗,仔細分析,系統整理,總結總結,最終完成了《齊民姚書》。
後世“齊民藥書”的影響:
齊民姚書可以解釋為平民的一種謀生方式,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治理民生的方法。 唐宋以來,農書不少,都以它為典範,其中,袁世凱的《農桑集》、王震的《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清朝的《時間通論》都受其影響。
齊敏耀樹系統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技知識,保留了漢代農業技術的精髓,重點總結了《碧聖書》之後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新經驗和新成果,以及隨後的1000年, 中國北方旱地農業技術的發展基本上沒有超出其總結的方向和範圍,為後來我國許多農業書籍開闢了一條可循的道路。
-
現存最早的農書全書是北代賈思謙所著的《齊民藥書》。
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產品、漁業等生產技術,內容非常豐富。 賈思謙梳理古籍中記載的農業知識,收集民歌諺語,學習農民的生產經驗。
他還在生產實踐中證明和豐富了這些經驗,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要因地制宜。
齊敏堯書稱讚耿守昌的常平法和桑紅陽的平均損失法是“利國利民、長生不老”,並嘲笑孔子“不勤於四體,不分五糧”。
賈思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農業科學體系,對實用性強的農業分類進行了合理的分類。 詳細描述了土地開墾、栽培、生產後加工、釀造和利用等一系列過程,並討論了種植、林業和各種水產養殖。
-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農業書籍是《齊民藥書》。 《齊民書》是一本綜合性農業書籍,是中國古代五大農業書籍中的第一本,它描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東北部和山東省中北部的農業生產情況。 涵蓋農、林、牧、漁業、副業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
《齊民藥書》寫於北魏末年(公元533-544年),是北魏和南朝宋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賢撰寫的一部綜合性農業著作,也是世界農業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 也是中國最早的農業全書。
全書共10卷92條,系統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加工貯藏、野生植物利用、防飢種方法等,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 以及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之間的關係,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我國其他農業書籍:
1.《農桑綱要》。
《農桑大全》寫於元朝十年(1273年),是元朝編纂的農書。 全書共7卷,6萬多字,主要介紹北方農業技術。 雖然《農桑大全》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引用了《齊民藥書》等古代農書,但也有新的內容,而且比較實用。
2.《王振農書》。
《王震農書》寫於元仁宗在位二年(1313年),作者為王震(生卒年不詳)。 全書共13萬字,一改以往農書描寫北方農業的侷限,論述了南北農業的農業技術及其異同,同時以第一種方式廣泛介紹了各種農具。
3.《農業管理全書》
《農政全書》誕生於明末,由徐光啟(1562-1633)於17世紀三十年代撰寫。 全書共60卷,7萬字多,主要內容摘自上一代農書和各種文獻,但作者在同時精心刪減和評論,形成了乙個比較完整的農業體系。
4.“時間考試”。
寫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是清朝中期正式修訂的綜合性農書。 全書共78卷,98萬字,以野外生產為主要內容,以及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等各類行業。 《時考通》除了編纂歷代農書外,還廣泛引用了《四庫全書》中許多關於農事的文字和插圖,文獻價值很高。
-
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業書籍是《齊民藥書》。
《齊民藥書》是北魏、南朝宋良時期傑出的中國農學家賈思賢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業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我國最早的農業全書。 該書系統儲存了古代農業技術的精華,總結了魏晉400多年的農業生產經驗,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最有價值的古代農業著作。
齊民堯書被視為中國古代農業制度的象徵,也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