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分頻輸出是反饋電機實際定位的距離,三角形。
表示線路驅動器。 電機旋轉1轉時PG分頻輸出端輸出的脈衝數與PN210設定值有關。
檢查電機是否知道指令脈衝是否已執行,可以看到是否輸出了定位完成訊號。
或致電400-821-3680,安川逆變器和伺服技術**。 希望!
-
err:命令脈衝倍頻異常保護:
指令脈衝旋轉1轉,第1、4指令分頻倍分子設定的頻分和倍頻比,指令分頻倍分母不正確。
每個指令脈衝的分配乘法器值超過約157 mpps(20位編碼器為10,000 r.m.)的等效值。
命令脈衝輸入稀疏。
誤計數是由命令脈衝輸入端的雜訊混雜引起的。
處理:將指令除法的乘數比設定為1 1000 1000倍的範圍,並盡可能設定小值。
確認脈衝輸入。
如果可能,請使用序列傳動線路。
嘗試將命令脈衝輸入最大值設定為小於 1000,並將數字濾波器設定為活動狀態。
-
絕大多數伺服系統不具備頻率交叉功能; 伺服驅動器的分頻比(頻分比)是指電機在伺服電機(編碼器的解像度)被“細分”後,完成整個步進的固有步進角所需要採取的“步數”(這與步進電機的細分概念相同), 說白了,分頻就是“放大”編碼器的固有解像度,比如編碼器的固有解像度是2000線,如果沒有分頻功能,電機的固有步距角是360°2000=,也就是說,乙個脈衝就能使電機轉動;如果有分頻功能,當頻分倍數為2時,電機轉動固有步距角所需的“步數”為2,即此時電機需要2個脈衝才能轉動,那麼此時的實際步距角就是電機只需要轉動編碼器向驅動器傳送反饋脈衝, 然後電機旋轉一次,編碼器向驅動器傳送360°反饋脈衝,此時編碼器的實際解像度為4000行,解像度放大2倍),因此,採用分頻技術可以提高電機的角度精度(解像度);分頻後,由於實際步距角減小,所以上位機發出相同數量的脈衝,當分頻相對於非分頻時,電機的角位移減小,那麼電機轉速也比較慢(角位移對應的時間由上位機傳送的脈衝頻率決定), 所以伺服電機的轉速也可以利用分頻來調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改變上位機傳送的脈衝數,電機定位就會不準確,位置就會偏離)。
-
差分電路僅用於更精確的控制。
伺服驅動器又稱“伺服控制器”和“伺服放大器”,是一種用於控制伺服電機的控制器,類似於作用在普通交流電機上的變頻器的作用,是伺服系統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高精度定位系統。
伺服驅動器廣泛應用於注塑機、紡織機械、包裝機械、數控工具機等領域。
-
你說的是編碼器的分頻輸出嗎? 如果是這樣,則編碼器的輸出頻率分頻比=實際輸出頻率。
-
分頻器通常與計數單元結合使用。
預交叉比率在計數單元的值發生變化之前起作用(如果計數器沒有預縮放,並且在每個上公升沿到達時計數器加 1,現在使用交叉比為 1:2 的預分頻器,則計數器不會加 1,直到兩個上公升沿都到達)。
後分頻器的功能與預分頻器相同,只是它在計數器值更改後工作。 例如,如果不使用TMR2後分頻器,一旦計數器溢位,將立即設定為TMR2IF,但如果有1:2的後分頻器,則必須在溢位後設定兩次。
-
絕大多數伺服系統。
當沒有交叉功能時,交叉倍數預設為1;
如果舵機沒有分頻功能,則電機轉一圈所需的實際脈衝數等於編碼器的脈衝數。
固定的解像度; 如果有分頻功能,那麼電機一匝實際需要的脈衝數=編碼器的解像度頻分倍,例如編碼器的解像度是2048行,頻分倍數是2,那麼電機一匝實際需要的脈衝數=2048 2=4096, 也就是說,如果不分頻,2048個脈衝可以使電機旋轉一次,分頻後,2048個脈衝只能使電機旋轉半圈;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頻分是針對編碼器的解像度,頻分是針對編碼器對伺服驅動器的反饋。
脈衝數進一步細分(即放大編碼器的解像度),因此可以通過使用分頻來提高電機的角度精度。 頻分倍數越大,電機需要的脈衝數與非頻分相比就越多,電機轉速會變慢。 反之越快,所以分頻也可以在伺服電機上使用。
調速(但如果不修改上位機傳送的脈衝數,定位會不準確,位置會偏差)。
-
差分電路僅用於更精確的控制。
-
是分頻器輸出的多少倍,
-
數控系統中的分頻一般不調整,與手動相比,每個都不一樣,例如,預設為1,你改成10,脈衝就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 該位置不允許指示您的驅動器。
引數不正確,數控發出的脈衝與坐標軸相對應。
例如,顯示是乙個脈衝。
-
當然可以,32 位計數,2 的 32 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