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和一共七次西航,西航時間分別為:1405年6月、1407年10月13日、1409年10月、1413年11月、1417年6月、1421年3月3日、1430年。
鄭和西航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次海上航行,鄭和擔任使節,船隊航行到婆羅洲以西。
鄭和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的西洋航行是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海上航行,船隻和海員數量最多,時間最長。
-
2020711鄭和西洋587周年。 鄭和西洋是明朝永樂、玄德年間的一次海上航行,第一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航行。 因為鄭和擔任使團大使,船隊航行到婆羅洲以西(即明代所謂的“西洋”),所以得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艦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柳家港集結,停泊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太平港,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 真臘、古里、暹羅、豐加拉、阿丹、天方、佐法爾、庫魯木斯、木古都舒等地,並遠至東非和紅海。
鄭和的西洋航行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數量最多、海上航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但是,鄭和船隊航行的目的、航行範圍、七次航行的評價等歷史事實仍存在爭議。
-
2020年7月,該鎮將11號改為鄭和西遊。
615周年。 鄭和第一次西洋航行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從太倉柳家港起航,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返回中國。
從1405年(永樂三年)到1433年(宣德六年),鄭和在28年內七次上西,向海外傳播中國先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治和宗教文化。
鄭和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 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爐漏針。
這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成果,鄭和將這一應用於航海的偉大發明帶到了西方國家,開始了他的文化交流之旅。 以四書五經為例。
書畫作為中國隱士旅行腐爛中國書籍的代表,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精神產品。
-
2020年是鄭和去了西方615周年。 2020年7月11日,是鄭和首次西遊造轎615周年紀念日,也是中國第16個海事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際毀滅。 鄭和的西洋航行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數量最多、海上航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鄭和西遊的歷史故事鄭和西洋之航是明朝永樂、玄德年間的一次海上航行,第一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於玄德八年1433年,因為鄭和的任務是負責清淨的遺體, 艦隊駛向婆羅洲。
西洋就是明代所謂的西洋。 七航中,三寶太監。
鄭和率領艦隊從南京到江蘇太倉。
劉家港集結,到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太平港拋錨開洋,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鄭和西航是明朝永樂、玄德年間的一次海上航行,第一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 2020年7月11日,鄭和西洋615周年。
1405年6月,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
他以“天下”的戰略眼光和對外開放的胸懷,派鄭和(1371-1433)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首次南下,出使“西洋”,被稱為“鄭和西洋之航”,所謂“西洋”是指中國南部海域以西的印度洋地區。 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極大,鼎盛時期有27000多人,200多艘艦艇,其中大型艦艇60餘艘,長148公尺,寬18公尺(60公尺)。 當時鄭和艦隊的導航技術相當先進,使用了指南針、測深儀和星盤。 >>>More
鄭和西遊,就是要指出,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今江蘇秦滄市太倉六合鎮)起錨,率領200多艘船隻、1萬餘人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包括印度洋在內,已到達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豐加拉、阿丹、天方、佐法爾、庫魯木斯、穆古杜舒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至東非的河音、紅海、麥加等。
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大,北蒙古勢力被驅逐出長城,國力相當穩定。 這時,朱棣開始需要想辦法展示自己的國家實力,大概朱棣想成為世界的“貢主”,希望海外國家能來明朝進貢。 於是朱棣派鄭和出國召見各國向明朝進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