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純淨乾燥的空氣中:在室溫下,它非常穩定; 加熱時,銅形成黑色氧化物,在含有CO2的潮濕空氣中長時間停留:銅表面形成銅銅(OH)2 CuCO3; 白銀和黃金沒有反應。
銅能與硫發生反應; 銀易與硫和硫化氫反應; 金不直接與硫發生反應。 在鋁製容器中製備含有小蘇打和食鹽的稀溶液,當發黑的銀器與鋁製容器接觸時,Ag2S可以溶解,發黑的銀器變得更亮。
銅族元素能與鹵素反應:銅能在室溫下反應; 銀在室溫下反應非常緩慢; 金只有在加熱時才會與幹鹵素發生反應。
在空氣存在下,銅能緩慢溶解在稀酸中; 銅溶於硝酸或熱濃硫酸Cu、Ag、Au,溶於含氧鹼性氰化物:
Cu 可溶於含氧氨:
-
取試管中少量固體,用酒精燈加熱,在試管面罩中使用塗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如果小燒杯經過一段時間後變白,則證明有NAHC3,如果沒有明顯現象,則沒有。
公式(原理):
2nahco3=△=na2co3+h2o+co2↑co2+ca(oh)2==caco3↓+h2o
-
可以定量測定並用鹽酸滴定。 假設沒有NaHCO3來計算所需鹽酸標準溶液的體積,然後看看實際結果是否與理論計算一致!
-
加熱時,NaHCO3 被加熱並分解成 Na2CO3、CO2、H20,所以看看有沒有產生任何氣體。
-
當加熱到白色固體時,CO2 的存在表明存在 NaHCO3
-
可加熱 有氣體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渾濁) - 有NaHCO3
-
如果連線到 A 的管子插入液位,則 B 在液面上。
1)開、關,2)關、開,3)試劑瓶的作用是去除空氣中的CO2,試劑瓶的作用是驗證二氧化碳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
吸入的氣體首先通過試劑瓶過濾。 如果空氣中有CO2,濾液會吸收其中的CO2,使空氣中沒有CO2進入體內,從而保證試劑瓶中測得的CO2不是來自空氣。
試劑瓶檢測二氧化碳,散發出來自空氣的可能,只能算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
-
丙烯(CH3-CH=CH2),在光照條件下發生,是取代反應,取代反應只能是烷基上的氫被氯原子取代,即“CH3-”上的氫,而不是“CH=CH2”上的氫。 如果你用一種氫來代替,你只能得到一種產品,因為那三個氫的寓言,用兩種氫來代替,只能得到一種乘積,而用三種氫來代替,你仍然得到一種乘積。 因此,最多可以獲得三種不同沸點的有機物。
它們分別是:CHCL-CH=CH2、CHCL2-CH=CH2 和 CCL3-CH=CH2。
-
應為3-氯丙烯、3,3-二氯丙烯、3,3,3-三氯丙烯。
-
丙烯上的甲基被氯原子取代,可有3種取代產物,即一氯取代、二氯取代和三氯取代。
因此,最多可以得到三種不同沸點的有機物(結構相似的有機物,分子量越高,熔點越高,因為分子量越大,分子間作用力越大)。
-
d 可能。
關於氫能有很多誤解或誤解,認為水可以提供氫能。 這個問題將其設定為二次能源,這是相對準確的。 由於它是一種二次能源,它必須需要其他能量輸入來分解水以產生氫氣。
廉價能源來自世界,不一定來自特殊化學品,也來自天然水、風、潮汐、太陽和核能。 至於哪個更便宜,完全取決於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太陽能產生的高溫能否廉價地將水分解成氫氣,還取決於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
b da 水不分解,不可能有氫氣。
c水分解是乙個吸收能量的過程,永遠不會釋放熱量。
-
原子三部曲方程: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核外的電子數和原子序數。
質子數 + 中子數 == 相對分子質量。
原子由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電子組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不分兩層)組成,每個質子都有乙個單位正電荷,質子數稱為核電荷數,所以核電荷數=原子核中的質子數, 我們常說氧原子的“核電荷數”是8, 也就是說,氧原子的質子數是 8。
我們也可以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來判斷它的質子數,例如,氧的原子序數是8,氧的質子數是8,氧原子核外的電子數是8。
這是因為每個電子都有乙個單位的負電荷,而整個原子是看不見的,即電中性,所以核電荷的數量必須等於原子核外的電子數量。
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原子核外的電子數。
質量數 = 質子數 + 中子數。
原子x:核電荷數 z = 原子序數 =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 = 原子核外的電子數。
陽離子 xn+:核電荷數 z = 原子序數 =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 = 原子核外的電子數 n 陰離子 xn-:核電荷數 z = 原子序數 = 原子核中的質子數 = 原子核外的電子數 n 質量數 a = 質子數 z + 中子數 n
-
氧分子的分子數是多少!! 這不是所有的數字都清楚嗎?
在這類問題中,請記住 1mol 分子中的分子數是 (na=)。 因此,計算有多少摩爾(物質的數量)並將其乘以 na)。
2g氫有1mol,所以分子數為1。
2molCl的分子數2 是 2*。
16go2物質的量是。 所以分子的數量是一。
質量分數是溶質溶液的質量比,加水後溶劑的質量增加,因此是可行的; 在恆溫下蒸發,溫度不變,因為溶液是飽和的,所以溶劑會析出,但它仍然處於飽和狀態,所以溶質質量分數保持不變,所以B是錯誤的。 溫度公升高,但溶質和溶劑質量保持不變(視為無蒸發),因此C是錯誤的。 D加入了溶質,但溶液是飽和的,所以新加入的KNO3沒有溶解,所以D錯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