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儀的歷史話題 5,關於禮儀的歷史話題

發布 歷史 2024-04-11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禮儀是社會秩序的常態!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儀文化和其中蘊含的禮儀精神始終佔據著核心地位。

    禮儀文化由來已久。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物質交換,所謂“來不來,不文明”,這就是禮儀的最初含義。

    儀式的發展離不開古代的宗教儀式。

    前人所研究的“敬拜神人的儀式”就是明證。

    周王溫制定禮節,形成了系統的規章制度和各種繁文縟節,確立了尊重親人的原則,從肆無忌憚的事情發展成為政治、宗教與人性相結合的制度。

    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孔子不僅繼承了禮儀作為人道的功能,而且看到了其內在的道德和倫理意義。

    並闡述了禮儀的精神價值,從而奠定了禮儀的人文本體論基礎。

    因此,儀式文化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套件。

    把禮儀昇華為一種社會理想,並付諸實施,就是所謂的禮儀精神和治理精神。

    其本質是強調社會秩序,堅持社會秩序。

    禮儀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注重親和力和道德情懷的政策。

    人際倫理和社會秩序來源於人,回歸人心,最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落實,也最容易滲透到人心中。

    從歷史上看,它在促進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們生活在乙個金融至上的時代。

    金錢是無所不能的,物質主義猖獗; 精神越來越庸俗,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正面臨和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因此,大力弘揚禮儀文化和禮儀精神,提高個人修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社會秩序尤為重要。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古人認為,禮儀是高尚謙遜的,義是行動的標準,誠實是正直的,羞恥是可恥的。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一種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 作為一種規則體系,它是社會和政治制度的體現,與之相對應的是維護上層建築和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禮儀和儀式。

    作為道德準則,它是國家和貴族領導人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在孔子之前,有夏黎、殷裡、週裡。 夏、殷、週三朝的禮儀,以及革命,在周時代已經比較完善。

    禮作為一種概念形式,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與“仁”是分不開的。 孔子說:“人若不仁,何謂禮?

    他倡導“德德有禮”的德則,打破了“禮不遜人”的束縛。 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為基本道德規範,禮儀為“順從之心”,成為人的美德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重視禮儀,他寫了《禮儀論》,論述了“禮儀”的起源和社會作用。 他認為,禮儀使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高低貴賤、年輕和年長、富人和窮人的等級制度中占有適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儀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規範,在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禮儀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變化和調整也在不斷發生。

    擴充套件材料。 “尊重”原則要求,在各類人際活動中,應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相互尊重,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保持自尊。

    恪守“恪守社會公德,守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的原則。

    “適度”原則:現代禮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交往必須把握適度,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物件,始終要不卑不亢,低調大方,掌握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則:在交流雙方之前,要求對方尊重自己。

相關回答
8個回答2024-04-11

不學禮儀,就站不住腳。

用美德說服人。 >>>More

25個回答2024-04-11

但這個社會總有少數人有骨氣,凡事都打上問號。 在羅斯福新政問題上,不乏這樣的“修正主義者”。 例如,乙個名叫吉姆·鮑威爾(Jim Powell)的人寫了一本名為《羅斯福的錯》(Roosevelt's Faults:)的書。 >>>More

5個回答2024-04-11

朱溫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在蕭縣劉沖家當幫手。 後來,他參加了黃超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隨軍進入長安。 唐仲和二年(882年)正月,黃巢任命朱溫為通州(今陝西大理)的國防使者。 >>>More

7個回答2024-04-11

以下經文很有名:

1.禮節的運用,和諧是珍貴的。 說出《論語學》。 >>>More

9個回答2024-04-11

歷史典故:湖西三笑。

相傳,東晉時期,東林寺的主持者惠遠大師住在廟裡,住的地方簡陋,影子不出山,痕跡不入人間。 他送客人或散步,從不穿過寺廟前的虎溪。 如果穿過虎溪,寺廟後面的山林中的老虎會咆哮。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