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歷盡千辛萬苦才登上皇位,死前將天下還給了李家,這背後是什麼原因?

發布 歷史 2024-04-19
2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因為不管怎麼說,李顯都是她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兒子是很正常的。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因為武則天最後並沒有太在意權力,而是將皇位傳給了兒子。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因為武則天最終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兒子姓李。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讓你的兒子當皇帝,你兒子也姓李,要想讓你的兒子當皇帝,就必須把皇位還給李家。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因為武則天知道自己是李家的兒媳婦,才終於明白,政府還是由乙個男人來掌管比較好。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這是因為他感到內疚。 兩位皇帝都對他那麼好,但他卻報仇了,所以他才做了乙個無字的牌位。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因為武則天把權力還給了李家,所以百年後她還是女皇或者女皇,但若是交給吳家,可能就什麼都不是了。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這是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屬於李家,而自己的娘家在當地沒有合適的人選,他覺得自己娘家很沒有競爭力。

  9.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這是因為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骨肉,將權力歸還給李家,武則天可以永遠被後世崇拜。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因為武則天知道女人當皇帝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也知道自己的皇位被奪走了,他怕後人指責他,所以臨死前,他把皇位還給了李家。 她是乙個非常了不起的女人,我非常佩服武則天。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因為當時武則天嫁給了李家所以按照古人的說法,武則天其實是屬於李家的人,這也是狄仁傑當時勸說武則天回到李家的說法之一。

    武則天死後,她為自己立了一座紀念碑,立了一座無言的紀念碑,她不想過多評價自己,而設立一座無言碑的原因也很多,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想讓後人評價她也有人說,是因為武則天覺得自己配得上,沒有理由誇獎自己,所以武則天豎起了一座無言的紀念碑,但總的來說,武則天把天下還給了李家,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也是武則天最好的選擇。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她自己也不想,卻被迫還錢,年老後她失去了力量,一群反對她的人當著她的面殺死了她的雄性寵物,到了她只能任由別人擺布的地步,她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等著死。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武則天知道,吳家的後人都是養不下去的阿斗。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武術的傳承,或許是武家失去子孫後代的結果。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她怕武林家被殺。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丈夫姓李,她希望李家有繼任者。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因為武則天的子女都還姓李,所以就算武則天當了皇帝,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根基。 所以把天下還給李家。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因為武則天本人是李家的人,所以他只能把皇位傳給兒子。 也就是李唐家的人。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武則天臨死前,將天下還給了李唐家,我想主要原因是她經過深思熟慮,覺得拜她的時候只有兒女才會拜她,而侄子不靠譜,這也說明她已經分辨出了哪個更重要。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你還是要好好想想,當你的母親擁有家產,傳給你的老表弟時,你會怎麼樣?

相關回答
5個回答2024-04-19

中國吳朝和周的女皇帝。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又名武曹,出生於長安(今陝西省習),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舉世公認的著名女皇帝。

17個回答2024-04-19

似乎在史書上,她只叫郭夫人。

4個回答2024-04-19

武則天時期,仍沿用唐高宗時期制定的三省六部制度,主要機構為三省六部、一處、五監、九寺。 這三個省份分別是中州、門下省和尚書省。 尚書省設官部、戶部、禮部、兵部、罪犯部、工人部六部。 >>>More

12個回答2024-04-19

武則天的侯宮裡男性寵兒很多,史上記載的肯定有10多人。

5個回答2024-04-19

關於吳氏忌日,史料記載不一,但應該是神龍元年(705年)的11月26日。 因為她生前曾為皇帝,5月9日,在她去世後不久(神龍二年706年),左三齊長世吳三思、中書凌衛元中、禮部尚書朱秦明、歷史學家太昌少卿許彥波、秘書兼年輕太監劉沖、國子四爺崔榮、徐健, 等,修訂了《澤天實錄》二(或三)十卷,《選集》一百二十卷。但是,由於當時吳三思等人反覆發動政變,政局動盪,他們控制了歷史局勢,所以並不盡如人意。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