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文件和檔案管理?

發布 職場 2024-07-19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1)做好檔案的收集工作。

    1、為防止檔案在流轉過程中丟失,當檔案交付承辦人時,承辦人必須簽字並共同承擔及時、完整地歸檔檔案的責任。

    2、定期收集各部門檔案,由部門助理、秘書負責收集部門檔案。 對於一些重要檔案,採用先影印後送交承辦人的方法。

    3、在移交過程中,應全面清理資料,散落在個人手中的資訊交由各部門檔案負責人負責,對資料進行回收,確保檔案收集完備完全,避免資料丟失。

    2)制定合理的分類方案。

    1、檔案分為檔案檔案、音像檔案、實物檔案等型別。

    2. 按年份、類別、級別、儲存期限對文件和檔案進行分類。

    3、音像、實物檔案按行政事務、業務專案、技術研發等,按分類方案和保管期限安排,做好平時的檔案歸檔工作。

    3)認真做好日常檔案管理工作。

    各種檔案和資料根據類別儲存在不同的檔案盒中。 根據需要建立和完善檔案、檔案傳輸暫存器、檔案利用效果暫存器、銷毀暫存器、資料定期檢查暫存器、檔案傳輸統計等多種賬本。

    (四)加強檔案管理研究。

    恪守檔案工作者的職業操守。

    做好保密工作。

    平凡的工作要有計畫、有分寸、有效率、要精通自己的業務。 確保檔案的完整性,提高檔案利用效率。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收集、整理、儲存、評估、統計以及提供和利用檔案的活動。 我們的檔案包括:檔案收藏、檔案分類、檔案錄入、檔案數位化、檔案系統、檔案培訓、檔案軟體定製、檔案智慧型管理、檔案價值評估、檔案儲存、檔案編目和檔案檢索、檔案統計、檔案研究(見檔案檔案匯編)、檔案提供與利用、檔案銷毀。

    這些任務的分工只是比較穩定而不是絕對的,有的分為八個環節,有的分為基礎工作和利用工作兩大部分。 由於現代記錄管理已成為乙個複雜的系統,因此也有方法可以將其劃分為多個層。 第一級分為檔案實體管理和檔案資訊開發兩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分為幾個級別的小系統。

    檔案主體的管理分為收集、整理、標識、儲存、統計等工作環節; 檔案資訊的發展分為資訊處理和資訊輸出兩部分,資訊處理由編目、文獻編纂和參考資料組成,資訊輸出由提供閱讀、影印、諮詢、通訊、借閱、出版、展覽等服務活動組成。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1.保留期——年度分類方法,即根據儲存期對歸檔檔案進行分類,每個儲存期按年份分類。

    2.保留期-年-問題分類法,即對應歸檔的檔案和資料按儲存期進行分類,每個儲存期按年份分類,再按問題分類。

    3.問題年-儲存期分類法,即先對歸檔檔案按問題進行分類,每個問題按年份分類,再按年下的儲存期進行分類。

    4、年度儲存期分類法,即先對歸檔檔案按年份分類,每年按儲存期分類。

    5.年-組織-儲存期分類,這是最常用的分類方法。 存檔文件首先按年份分類,然後按部門分類,最後按保留期分類。

    在開展檔案管理工作時,要遵循國家檔案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使其易於使用。 集中統一,就是國家各級檔案由國家設立的各類檔案機構集中儲存,制定統一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

    保持完整性有兩層含義:在數量上,要保證檔案完整,不殘缺; 在質量上,要保持檔案的有機聯絡,不能人為地分離、分散或無序堆積。 維護安全性還具有兩個含義:

    努力防止對檔案本身的損害,盡可能延長檔案的壽命; 保護檔案免遭蓄意破壞,防止檔案被盜。

    易用性是所有檔案管理活動的最終目標,也是檢驗檔案管理的標準。 檔案是歷史的見證,都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不允許隨意篡改或修改,因此保持檔案的真實性,保持檔案的原貌也是檔案管理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7-19

專案檔案全生命週期管理。

從起草、審批到歸檔的自動化流程管理,與分布式檔案整理和數位化管理並行,全面實現紙質和電子檔案的實時歸檔。 >>>More

11個回答2024-07-19

收集、整理、儲存、評估、統計以及提供和利用檔案的活動。 包括:檔案收藏、檔案整理、檔案價值評估、檔案保管、檔案編目和檔案檢索、檔案統計、檔案與研究(見檔案檔案匯編)、檔案提供與利用。 >>>More

16個回答2024-07-19

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來看,一般是公司稱職的領導,但要看公司的具體規章制度。

3個回答2024-07-19

幼兒園管理與運營教案。

如果您對資源有任何疑問,請隨時提問。 >>>More

1個回答2024-07-19

<> 答:會計中對業務的判斷必須以《會計準則》第十六條《基本準則》規定的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為基礎"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單純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