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的所有教義都來自佛陀的化身。 佛陀的化身來源於轉世的佛陀,轉世的來源於法。舉例說明佛法、報應和化身這三個身體之間的關係; 這個房間裡的光來自外面,外面的光來自太陽。
因此,所有的佛法都起源於金剛上師或如來王的佛法,即開悟的終極品質。 我們用外面的光照亮房間,如前所述,外界的光線來自太陽; 達到金剛或如來王的境界,就像成為太陽本身一樣,不再需要依靠外部資源進行照明。
至於哪個更高的問題,金剛和福根王如來有時困擾初學者。 既然是平等的,就沒有優劣之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只是名義上的不同而已。 例如,乙個住在東方的人認為它是東方的天空; 在西方,它被認為是西方的。
但事實是,天空只有乙個,不是東方的天空比西方好,也不是西方的天空比東方好。 所以,根本就沒有哪個好壞的問題,兩邊都是天空,唯一的區別是它們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我們自己也有“我們的”天空和“他們的”天空之間的區別。
-
報應之身為用之身,佛法之身覆蓋三千世界,報應之莊嚴之地也在心中。
-
我不該去極樂世界,因為六祖悟道的果實等級實在是太高了。 去極樂世界就是去找那些沒有開悟的人,或者那些只獲得小乘身份的人。 未開悟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死攸關,容易受苦,下地獄。
這就是我去極樂世界修行的原因。
-
菩薩不閉關的時候,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任何佛界,比如極樂世界,可以說不用念誦就可以去佛陀轉世。
釋迦牟尼佛的涅槃不是去極樂世界,而是要擁有自己的世界
中國西藏的世界。
-
覺悟菩薩只是未出生的無知,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神通大小,以自己的力量去人間。 釋迦牟尼佛的三身完整,不需要引導,可以隨意前往任何淨土。
-
阿彌陀佛。 當然,你可以看到佛法,但看到它之後,你就沒有心,不要去想它,不要區分它,不要執著它。 有心念、分離、執著,這就是六大普通人。
當普通人完全開悟時,他們就像佛一樣,沒有心,沒有思想,沒有區別,沒有執著。 沒有佛,也沒有眾生。 大地的菩薩非常接近佛陀的境界(具體情況不好解釋,去極樂世界就知道了。 )。
-
沒有選擇去毀滅,沒有選擇去摧毀任何東西,沒有行動,沒有行動,其他一切都是行的法則,而實報的莊嚴土壤中的法則是按照佛陀的意願顯現出來的,不能看作是做某事的法則, 應該說沒有行動,也沒有兩個。
-
住於圓道之初的菩薩,不教於國之始的菩薩,都進入了一真法的境界,住進了真道的莊嚴之地。
-
一切表象都是虛妄的,相對於不朽的、不朽的、清淨的生命智慧。 三界六界也是如此。 因為我們無法領悟生命本質的功德,所以執著於人的四個階段,自我,眾生,壽命,意識的五蘊作為自我,而這四個方面和五蘊都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無知而引起的無常變化,所以說它們是錯誤的。
-
淨土經書清清楚楚,原文聽三賢菩薩所在,萬聖同住地與地菩薩所在,正宗的報應之地,諸佛、淨土均合理,非人間菩薩生不出真報應之地。
九品生命都是在地間轉生,只有上品才能在地里生出之後,才能在地里生活。
說極樂不化為地,只報土,就是歪曲佛法,神化極樂,神化極樂。
-
它不會成為。 相反,你可以去莊嚴的大地。
頂部可以下降,但底部不能上公升。
諸佛可以從恆靜淨土到真報淨土,到二元餘土,到聖人共生之地。
菩薩不能去永靜淨土,可以去莊嚴之地,可以去二元論之地,可以去聖人之地。
羅漢不能去恆靜淨土淨土,可以去二元淨土,所有聖人都可以同住。
普通人不能去永恆寂靜淨土,不能去莊嚴之地,不能去二元論之地,他們可以在萬聖之地共同生活。
-
所謂四土(豎四土)不過是天台宗的說法而已。 當你到達蓮藕大師時,它會變成乙個水平的地球。
真話說,善導師是“唯有報應”,極樂世界是報佛報地。
極樂中眾生的出現,經文說:天國中的天生都是真正的金子; 形狀和顏色是一樣的; 三十二個階段; 金剛乘延伸; 嚴而明,形形特異,窮而妙,稱不重; 其聲聞為菩薩天人,智慧高,神通達,鹽同種,形無異,但因余方,有天人之名。 外表正直,世俗充滿希望,面色含蓄,非天非人,都受制於自然虛空體,無窮體。
-
現實是沒有表象的,它隨著命運而出現。 諸佛菩薩要時刻表現出與眾生相同的容貌,才能與光明塵埃同生,與命運同住。 極樂世界的佛菩薩不像畫像中那樣,掛著珠寶,也就是說,畫家恭敬莊嚴,讓眾生看到佛菩薩像,懷著尊敬和嚮往的心,再介紹佛陀。
蘇瓦世界的諸佛菩薩不僅救人,還救了其他五界,像觀音菩薩,在救餓鬼眾生時化化焦鬼王,這與化化人道的白衣師傅不同。 你不必執著於諸佛菩薩的外表,這只是救度眾生的善巧便捷的方法。 若能證悟自己的心,那麼萬物都是佛菩薩的化身,就像伏仙菩薩十戒一樣,拜諸佛,一切眾生皆諸佛,山河大地也為諸佛。
-
不管你長得一樣與否,在極樂世界許個好心願,死後自己去看看吧?
-
都一樣,只是更加莊嚴。
正定府大菩薩是鼎城龍興寺大慈悲閣中的觀音菩薩雕像,千手千眼,高公尺,四十二臂分別握日、月、網瓶、權杖、寶鏡、金剛等法器。 面部表情吉祥而安靜,仁慈而莊嚴。 達到了望高望重的藝術效果。 >>>More
唐代的歌謠《菩薩人》後來被用作字卡,也被用作歌卡。 又稱《午夜之歌》《疊金》《花溪碧》《傍晚雲烤日》等唐玄宗中年,女蠻族派使者參拜,她們頭戴首飾,頭上戴著金冠,梳成高高的髮髻,讓人有菩薩的感覺,當時作坊被製作成《菩薩蠻歌》, 於是後來“菩薩人”就成了“品牌”二字的名稱。還有《菩薩蠻子介紹》和《菩薩蠻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