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沒有相位的佛,是沒有相位的佛嗎?

發布 文化 2024-07-11
11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誦經佛陀“本身就是乙個階段,只提一下。 這是乙個階段,不讓它。 “這也是乙個階段,就像空氣中的空氣一樣。

    非相就像是得不到的夢,因此得名非相,佛的本質是無相的佛的佛,是派生的。 沒有對佛陀的崇拜,沒有對佛陀的記憶。

    只是提一下。 而不是讓。 “這是和佛的和聲,無相是理,念佛是方便的,方便和理性融為一體”的表象。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不假思索地思考,不假思索地思考......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無感念佛在《冷嚴經》中有所描述,當時佛陀要求菩薩在公共場合分享無相念佛法。 就是說,記佛拜佛,記就如母子記,無形無名無無,無言等等,只是心裡的記憶,而記憶是用來記佛的,記憶也可以理解為讀字,但不是讀音或念象。 佛陀記得你,你記得佛陀,這個念頭永遠不會停止,這樣動定的功夫就會逐漸實現。

    只有這樣,你才能學會參與禪宗,否則你就無法參與力量的集中,而集中就像爐火一樣,如果你想燒水,火的量是不夠的,你永遠燒不開。

    有一本薄薄的藍本佛無同感,作者蕭平石,寫得比我深,大家可以看看。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阿彌陀佛

    它應該與佛陀的淨土念誦一樣,不假思索地念誦相同的真理。

    出自:黃岩禪師。

    將心傳達給佛法“學習者。 我害怕乙個想法。 也就是說,與道分離。 想著虛無,想著虛無。 也就是說,佛陀。

    老法師---你心裡不可能有什麼慧能師傅說得好:本來就沒什麼,一開始就要知道沒什麼,還得加點東西,這是不對的。 思想是事物,不能新增。

    因此,參加禪修的人在念佛名時會受到汙染,他們必須漱口三天。 本來什麼都沒有,裡面怎麼會有佛! 佛陀也沒有。

    佛陀走了,我們該念佛嗎? 閱讀。 你怎麼讀?

    不假思索地思考,不假思索地思考,是正確的。 有什麼好處? 不思而泣,不思而泣,是好的; 如果你不住在任何一邊,中間道路就不存在。

    法、般若、解脫,這三種美德是自性。

    這種附身的三種美德都充滿了幸福和純潔。 因此,我們稱之為四清淨的美德。 恆定是永恆的。

    幸福就是擺脫一切苦難,我們世人講苦與樂,苦與樂是相對的,一切相對的苦與樂都沒了,都沒了。 我是主人的意義,自由的意義,真正成為主人,真正自在。 純潔就是純潔、一塵不染、心空虛。

    心裡不可能有一件事,慧能大師說得很清楚:本來什麼都沒有,要知道本來什麼都沒有,要加點東西,錯了。 思想是事物,不能新增。

    因此,參加禪修的人在念佛名時會受到汙染,他們必須漱口三天。 本來什麼都沒有,裡面怎麼會有佛! 佛陀也沒有。

    佛陀走了,我們該念佛嗎? 閱讀。 你怎麼讀?

    不假思索地思考,不假思索地思考,是正確的。 如果你有想法,你就有一件事,錯了。 你也有一樣東西,那是什麼?

    如果你有乙個想法,你就錯了。 換句話說,如果你讀錯了,如果你不讀它,你就會錯。

    有什麼好處? 不思而泣,不思而泣,是好的; 如果你不住在任何一邊,中間道路就不存在。 做而不做,做而不做,就像諸佛菩薩要化身於九法界,顯現各種身體,從事各種事業,無念無生命。

    沒有思想,他沒有離開思想,沒有生命,他沒有離開生活。 他祭祀自己六界的肉身轉生,這與眾生的顯現是一樣的,他與眾生分離,即同時,外表的外表沒有自己,現在的外表是慈悲的顯現和眾生的覺悟。 雖然覺悟眾生,卻沒有覺悟眾生的念頭,就像《金剛經》一樣

    他說,雖然救了一切眾生,但是沒有眾生得救,他沒有任何心思。 聖經經常用雲作為比喻,但這個比喻是什麼? 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在佛教中,沒有行動,沒有行動。

    無為而無,無為而行,使之與自性、顯現、用法相符,與自性法、般若、解脫、布施相符,這是菩薩的行為,這就是菩提心的行為。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原話:想無相,想虛,即佛,從破圈禪師的心中傳播佛法。

    後記:心是佛,沒有別的佛,佛是心,沒有別的心。 所以,心中沒有兩佛,也就是說,心就是佛。 如今的道家士子,不懂此心,便於心生心,外求佛,用外行修行,都是惡行,不是菩提道。

    這是東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 東方哲學直接指心,不強調邏輯思辨推理,過分強調思辨邏輯,即“心生心”。 而堅持佛陀的話,就是“同面修行”。

    佛心是自然的心,修佛是去除外界干擾、恢復原心的過程。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讀一本佛經,不拜一尊佛像,不喊乙個佛名,你就可以成佛,因為心就是佛,佛是人人都有的心的真實境界。 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

    反之,即使你穿著袈裟,拿著禪杖,日夜念佛名,如果不恢復原心,你也只是乙個迷失的人。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無面是佛教核心的空性方面之一,空性是萬物的真諦,所以無面是萬物的真貌。 沒有什麼是相對於外表而言的,普通人傻的時候,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所以對一切事物都著迷。 認識空性後,建立萬物新觀念,山川大地本來就有人居住和毀滅,宇宙萬物生生滅亡,生命中一切苦難都伴隨著生老病死,一切表象皆幻,一切事實皆清淨,所以相的背後是非相, 無相的本體論,顯示萬物,即道家說,沒有行動,然後什麼都做,因為除了行動之外還有創造的意義,所以沒有相作為身體,一切變化都離不開它。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佛無顏,以眾生的容貌為顯現,因眾生佛的誕生而有佛的容貌。

    佛像只是佛陀的載體,它代表著佛陀、佛法、佛法的傳承,以及佛教文化。 真正的佛是虛無縹緲的,瀰漫於法界的眾生之中,沒有任何具體的外表。

    只要你有一顆乾淨的心,你就能看到自己。 佛陀是開悟的人,人是未開悟的佛。 每個人都是佛,都有佛性。

    只要你心中有佛性,你就能夠從佛身上看到自己的佛,而沒有外表。 所以,只要我們有一顆清澈的心,就能把自己看得清澈如水。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不假思索意味著不加區別地對待。

    誰可以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待? 赤子!

    只有心地純潔的人,當能量流動時,不會高低攀公升,那麼他的情緒就會很穩定。 這種平靜的情緒是無憂無慮的。

    所以,無思想不是沒有思想,沒有思想,而是沒有執著於某事。

    正如《心經》所說:心無障礙,無恐怖。

    天真無邪,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們的純真已經不復存在,他們會隨著周圍的環境改變自己的心態。 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歧視他人。

    如果你有辨別的心,你就不能無意識。 所以,要想修煉到無念的地步,就必須達到無歧異念的心。

    但是,你如何做到這一點,你想變得無動於衷呢? 這就是我們修煉的目的!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1.有一種說法是佛陀有八萬四千相,一種解釋是佛陀沒有外表。

    佛無容貌,以眾生的容貌為相位,而八萬四千的比喻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一切眾生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看到佛的容貌也是無量的,總之,佛有八萬四千個相,其實佛不只有八萬四千個相嗎? 每個眾生的境界不同,見佛的樣子也不同。 比如,如果我們普通人不破迷,轉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我們看到的佛模就比較小; 如果是已證得菩薩果的人,或心清淨、證悟本性的人,或是高度開悟的人,以生實念佛,前世是上品上等的世,他所看到的佛是無量無邊的佛身, 不像我們這樣業力重的普通人,他們創造了許多業力,通過尋求懺悔、守戒、修善,死後花開見佛,他看到的佛身比較小。

    佛陀沒有表象,因為他已經獲得了平等的本質,怎麼會有表象呢? 所以諸佛無顏,以眾生心為顏,所以說佛有八萬四千個相。

    2.佛無外表,之所以有佛外形,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以佛心為生的。

    3、佛無顏,凡然自在,心中無佛,佛在哪裡? 心中有佛,佛在哪裡? 佛陀是一種執念,我的心既是我的佛,也是佛,這是自然的。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一切表象都是假的,這兩句話在《金剛經》中都說過,也可以說是佛教的根本原則。 意思是說,凡事的方方面面都應該被看作是虛幻的,只要我們不執著於它,智慧就會生起。

    《六祖高州飢餓壇經》講到無相,就是說所有相都是虛幻相,不是真相。 雖然有現象,但只是幻覺、幻覺,是因緣存在而產生的自我空性,而現象的產生只是因緣和條件的即興創作。 如果出現另乙個原因,當前的現象就會改變,就會形成另乙個現象,所以它被稱為假方面。 既然我們明明知道那不是真實的境界,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困擾,會有痛苦的煩惱心,然後智慧就會顯現出來。

    以上是盛巖尊者引述的解釋。

    如果你看到彼此不一樣的東西,你會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 如果你意識到所有方面都不是真實的,那麼你就會明白空性是怎麼回事,你就會開悟。 這種認識不是邏輯上理解的,而是真正“看見”的。

    摘自知乎科靈]。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心不會停留在前輪的所有方面,也不會執著於知覺的所有方面。 所有的表象都是虛假的,它們的本質是虛榮。 換句話說,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是一種幻覺,它不是真實的表象。 如果你不執著於幻想,你就會看到現實。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7-11

佛陀的意思就是佛無顏,眾生的顏值就是它的顏值,有佛的顏值,因為眾生的誕生。 >>>More

18個回答2024-07-11

那只是網戀,不是初戀,初戀是你在現實中接觸到的人,你更了解,而網戀是虛無縹緲的,和現實有一定的差距。

7個回答2024-07-11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並由伊蚊(俗稱花斑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熱不會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不會通過空氣或接觸傳播,截至2019年10月,還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 >>>More

5個回答2024-07-11

入口原來是指佛教的入口門,但現在是指大廳的外門,即客廳入口的乙個區域。 起源於日本,是指室內外住宅之間的過渡空間,即進入房間換鞋、換衣服或從室內到室外的緩衝空間。 雖然入口面積不大,但使用頻率更高,是進出房屋的必要場所。 >>>More

9個回答2024-07-11

不,我覺得只要你覺得自己問心無愧,每天都有自己的收穫,就能過上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