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找到一些關於司馬遷的資訊,謝謝

發布 歷史 2024-03-19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約西元前87年),又名太史公,夏陽人(今陝西),西漢著名史學家、作家,被後世尊稱為“史聖”。

    10歲時,司馬遷隨父親來到北京長安,不得不師從老醫生傅生和偉大的儒家孔安國; 家族歷史深厚,他從名師那裡受益匪淺,受到啟發和誘導。 此時,前漢秦王朝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繁榮,張騫被派往西域,魏青和霍曲兵破了匈奴,漢武帝立了月府,這也是司馬遷在京城知識淵博、熱情高漲的時候。

    司馬遷在20歲左右就開始遊歷,回到長安後,成為皇帝的貼身侍從。 他隨漢武帝前往平涼、孔通,並派使者前往巴蜀,最南端的地方是昆明。 司馬遷家族世代為史學家,作為史學家,他的職責就是記錄帝聖的言行,收集整理世間遺物和古物,再通過敘述為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提供參考。

    他的父親司馬譚對梳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很感興趣,並試圖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要寫一本史書,既然父親就有這樣的理想,父親做完太史靈後,就開始收集和閱讀史料,為修改史料做準備。 不過司馬譚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要獨立修煉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天賦,都不夠,於是司馬譚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盡快參與此事,最終實現這樣乙個巨集偉的願望。

    於是,在閱讀萬書的基礎上,司馬遷開始了千里行列。 司馬譚讓他的兒子來該國進行為期兩年多的漫遊。 司馬遷20歲周遊全國,是為《史記》的寫作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採訪並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以保證《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他的漫遊也是“史記”精神的具體體現。 在漫遊的旅途中,司馬遷沒有放過任何乙個懂歷史的人,沒有放過任何乙個在人們口口相傳中倖存下來的故事,獲得了大量古籍中得不到的史料,同時深入人民群眾,廣泛接觸人民生活, 這讓他對社會和生活的觀察和認識逐漸加深。此外,他遊歷名山河流,欣賞祖國山川的壯麗,修養了自己的氣質,從而提高了文學的表現力。

    所以,司馬遷的漫遊,是邁向司馬遷成功的極其堅實的一步,是讀萬書、千里行列的非常典型的方式。

    因此,他編纂了第一部中國通史《史記》。 這份文獻記載了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近3000年的歷史,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典範。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司馬遷是寫史記的人。

    被漢武帝閹割入獄,悲劇十分大,魯迅先生說,“史家的絕唱,分離的韻律”,說卷是他的《史記》,可見高度評價。

    至於他是如何得罪漢武帝的,似乎是因為寫得完全真實,漢武帝也被寫進去,然後漢武帝很不高興,閹割了他,司馬遷卻下定決心要把剩下的宴席挖出來, 他在獄中寫下了《史記》。

    如果你想寫一篇文章,你可以用司馬遷在一些更正面的材料上,呵呵。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西元前90年),字長,夏陽人(今陝西漢城南),龍門人(今山西河津)。 他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偉大歷史學家、作家和思想家。 司馬譚的兒子任太史嶺,因捍衛李陵的失敗而受到宮中懲罰,後來擔任中書嶺。

    他繼續完成自己所寫的歷史著作,被後人尊為石遷、太史功、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師從孔安國、董鍾書,遊歷天下,懂風土人,收集謠言。 第一任闞中被任命為西南。 元豐三年(西元前108年),出任太史令,繼承父業,書寫史冊。

    他以“學天學人,歷經今變,成家之語”的歷史知識,以傳記《史記》(原名《太史》)的形式,開創了中國第一部通史。 該書被公認為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年的3000多年歷史,是《二十五史》中的第一部,被魯迅譽譽為“史家的絕唱, 分離的韻律”。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3-19

魯迅的作文,中學課本上需要背誦的作文。

6個回答2024-03-19

你只需要說乙個字。

說你以後會撫養他。 >>>More

13個回答2024-03-19

乙個人撿柴不旺,人人撿柴火高。

乙個有三樁的柵欄,乙個有三個幫派的英雄。 >>>More

1個回答2024-03-19

辦商務宴會時要注意禮儀的哪些方面(請從中國飲食禮儀的角度來寫)? >>>More

7個回答2024-03-19

你還是個孩子嗎?

說話也是可以教的,當你爸爸給你禮物時,說一些感謝的話,記住要發自內心地去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