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二戰後,由於雅爾達制度下的中國分裂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並不主張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發生內戰,但蔣介石不聽,只能幫助蔣介石。 內戰結束後,美國本來想派大使去接觸中共,但我們說先打掃房子再請客人,又不承認美國大使的身份,就錯過了與美國談判的機會。 因此,美國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是蘇聯的狗腿,對中國採取了敵對政策,讓中國不想倒在蘇聯手裡,不得不倒在蘇聯手裡,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六十年代中蘇不和的時候, 而中國用兩隻拳頭攻打蘇美,但後來發現自己也做不了,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向美國丟擲了橄欖枝,而美國此時非常喜歡中國這個反蘇先鋒隊。
七十年代,兩國關係非常好,七十年代有兩件大事,安哥拉內戰和蘇聯入侵阿富汗,中美合作向安格拉的安盟派出教官和**支援,與蘇聯支援的部隊作戰,在阿富汗還秘密派遣軍事人員幫助阿富汗抵抗組織與蘇聯紅軍作戰, 整個七八十年代是中美之間的蜜月期,直到中國駐南聯盟共和國大使館被炸,中美關係開始走下坡路,隨後美國推動全球化損害中國利益,結果兩國關係跌入谷底, 近年來,他們支援日本反對中國,兩國關係再次跌至冰點。
-
1.杜魯門的“遏制”戰略(1945-1953)。
遏制戰略是戰後美國對外戰略的一次重大變化,標誌著美國戰略的質變和飛躍,表明美蘇已從戰時合作轉向戰後對抗對抗,為美國戰後幾十年的世界霸權戰略奠定了基礎。 為了全面實施“遏制戰略”,美國發起了“馬歇爾計畫”,成立了北約,還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
2.艾森豪的“艾森豪主義”**(1953-1961)。
在軍事上,艾森豪提出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大規模報復戰略”
3. 甘迺迪和詹森**(1961-1969)“和平戰略”。
“和平與遣返戰略”的實質是利用和平與戰爭的反革命戰略,在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推動新殖民主義。 在軍事和世界繁榮戰略上,要實施“靈活應對戰略”。
4.尼克森和福特的“尼克森主義”**(1969-1977)。
所謂“尼克森主義”,是指面對美國實力地位的嚴重削弱和國際戰略地位的衰落,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而提出的一套外交思想和對外戰略。 尼克珊主義有三大支柱:“夥伴關係”、“實力地位”和“談判”。
-
美國之所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無限制潛艇戰是美國參戰的主要原因,但根本原因確實是因為利益關係,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就是為了切斷通往英法的海上運輸路線,並用潛艇攻擊商船來達到這個目的。
德國潛艇戰打得一片混亂,連美國艦艇也未能倖免。
因此,為了保住利益鏈,美國向德國宣戰。
美國參加二戰的原因:其實美國參加二戰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原來的資本主義強國,如英國和法國,在面對德國的軍事打擊時表現不佳。
所以這也代表了魯族人在傳統老帝國主義的衰落。 如果德國在這個時候趁機做大,會讓美國的國際地位非常尷尬。 因此,美國需要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來對抗德國和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其目標是:
第一階段是從1933年到1941年,日本入侵中國時,希望日本將戰爭推向蘇聯,然後不想與日本發生衝突,第二階段是從1941年到1945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
日本襲擊珍珠港海軍基地,美日正式開戰。 目標是一起打敗日本。
-
從1931年到1940年,美國對話政策的主題是門戶開放,同時利用中國遏制日本的擴張。
1940年1943年,美國支援中國堅持抗日戰爭,減緩日本擴張的步伐。
1942年1943年冬天,羅斯福開始關注戰後計畫,認為國民黨作為唯一能夠統一中國的政權,應該得到支援,中國應該從日本和其他大國手中收復失去的領土,目的是建立戰後的中美關係,維護美國在中國的利益。
-
1.盡你所能幫助中國。
2.支援國民黨走資本主義道路,鎮壓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注:幫中國就是讓中國牽制日本,但國民黨對戰爭的消極抵抗導致日本過度擴張,然後襲擊了珍珠港,隨後中美聯手抗日(弱以為老蔣打算把老梅拉入水中)。
中國還成功地牽制了大量日軍,大大減輕了美國的壓力。
他支援國民黨,因為他想讓中國跟隨他,走資本主義道路,包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失敗一直影響到今天。
-
美國在戰後初期奉行(冷戰)政策。
它說明:(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東歐人民民主力量的壯大,打擊了美國稱霸世界的計畫,但美國認為有必要採取鎮壓蘇聯的態度。
2)美國和蘇聯勢均力敵,美國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3)二戰後,人們認為和平的要求是主流,美國和蘇聯都不願意或害怕重新點燃戰火,捲入新的世界大戰。為了牽制蘇聯,美國不能使用戰爭手段,所以美國只能搞一場硝煙看不見的“冷戰”。
4)二戰結束後,美國的總體戰略目標是稱霸世界。二戰結束前,羅斯福就已經構思了戰後世界的藍圖,他的主要戰略構想是大國,特別是美蘇合作,共同維護戰後世界秩序,但美國必須充當老大,主宰世界。 杜魯門上台後,依託美國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公開宣稱要“領導世界”,並通過實施霸權政策和手段來追求這一目標。
PS:冷戰政策的本質是美國二戰後的全球霸權政策。
-
種族歧視和冷戰政策。
-
在戰後初期,美國在社會生活和外交方面奉行了許多政策。你問什麼?
-
對日本的援助是由於杜魯門主義的引入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打擊。
-
他開始支援日本,以維持資產階級的統治,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遏制蘇聯和中國。
-
支援和鼓勵日本經濟發展、限制日本軍事發展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日本和中國。
-
美國向日本提供經濟援助。
-
親愛的學長,好台詞,獎勵,領養,小弟弟會難忘的,感恩的,謝謝你,學長,祝你一切順利,你所有的願望都成真了。
-
二戰後,隨著軸心國的失敗和英法力量的衰落,美國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世界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 美蘇兩大陣營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對抗,就像戰時一樣,在歷史上被稱為“冷戰”。
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參戰,與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交戰,雙方簽訂了以北緯38度線為界的停戰協定。 戰後,冷戰逐漸公升級。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將冷戰恐慌推向了頂峰。 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美國在太空競賽中逐漸超越蘇聯。
樓上的理論是什麼 當時美國最大的債務國是英國,其次是法國,也就是說,如果德國毀了英法,美國就會破產,當時資源緊張,美國靠賣軍發仕富,但當時, 戰爭還在繼續,不可能有全額現金支付,所以只能負債累累,二戰開始時,英法欠美國的債務是德國的20多倍(我記得這個數字,只多了一點點)也就是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欠的饑荒還沒有還清 因此, 美國只能選擇站在英法一邊的立場。還有乙個事實是,希特拉的目標不是征服整個世界,至少他並沒有摧毀英國的意思。 否則,敦刻爾克不會給英國人機會,他的目標是奪取法國,穩定英國,摧毀蘇聯,從而將整個東歐變成自己的資源基地。 >>>More
諾曼第登陸! 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戰場! 當時,德國的海豹突擊隊計畫失敗了,也就是說,英國的空戰失敗了,德國實施了巴巴羅薩計畫進攻蘇聯,導致了多邊行動! >>>More
解釋一下,加拿大是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跟著老東家英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撿了不少便宜貨,這也是加拿大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More
加入美國在德國單槍匹馬進攻蘇聯和德國,美國只有30%的勝算,德國正規軍有250萬,美國只有幾十萬,從戰略角度看相差10多年,說美國沒有裝甲部隊組成主力。 而且,美國單向進攻德國,沒有兩面作戰的優勢,坦克數量也不如德國多,所以美國獲勝的機會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