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勞動力發生了變化

發布 三農 2024-04-24
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資料二:(江浙地區)畢竟土地資源有限,除了圍湖造田、攔河壩地、利用沿海泥灘外,沒有發展空間。 洪水對土地的侵襲會迅速導致洪水和乾旱,而且成本太高,小農經濟無法承受。

    明朝初期,全國人口約7000萬,到明末已超過2億,國外的蒙古族、女真族等民族也需要一些糧食,所以這麼大的需求,長江南邊的一隅是無法滿足的......顯然,在這樣乙個數量多、地方少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糧食生產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地人力資源的需求,甚至難以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 因此,在繼續精耕細作、不浪費一寸土地的同時,大批勞動者逐漸轉向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的生產,從事手工業、商業等服務業。

    這一轉變,既是江南經濟發展的一大進步,也是江南人民在生存壓力下的明智選擇。 ——摘自《華東報》2004年

    2)根據資料2,明清時期江浙兩代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勞動力是如何變化和轉移的?(4分)並分析主要原因。 (6 分)。

    答:2)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逐步從糧食生產轉向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生產。

    勞動力轉移:從農業生產轉向手工業、商業和其他服務業。 (4 分) 原因:

    棉絲手工業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棉花、桑樹的普及和種植; 土地資源有限,但人口大幅增加(或人口多,土地少)(例如,廢除人頭稅,放鬆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個人控制等,也給分)(6分)。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1.資本主義萌芽,雇傭勞動出現。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到明末清初。

    我國生態農業已發展到浙江嘉興、湖州,形成了“糧-畜-桑-蠶-捕”的經營模式。

    根據《補充農業之書》。

    據記載,其措施是種植農作物並儲存起來,並促進畜牧業; 蠶是用桑葚養的,魚是用蠶箭養的,桑葚是用魚糞養肥的。 因此,賈湖地區的農業生產在土壤和肥沃的田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糧食豐富,桑葚。 據記載,其糧食產量已達到正常年份每畝兩石稻一石、豐年三石稻一石小麥的水平,創造了我國農業規模化、高產生產的新紀錄。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農業:通過租賃進行土地管理。

    人口增加,人均土地減少,土地兼併激烈,地主擁有大量土地。手工業:手工業在作坊內經營的手工業形式。

    社會經濟繁榮,商品經濟發達,生產規模一定,分工細緻,技術水平高。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小農經濟中的租賃經營形式是什麼?

相關回答
21個回答2024-04-24

明清雖然實行重農壓商政策,但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係,鼓勵生產,於是發展了手工業。 當地經濟的逐步發展最終導致了商品經濟的活躍,因此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在南方,但由於**政策發展緩慢。 商品經濟的生命力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4個回答2024-04-24

1.農業 (1)土地制度——佃農制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形式,佃農對地主的個人依賴性減弱。 >>>More

10個回答2024-04-24

南方紅瑪瑙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接下來星座知識讓我們為您解答! 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古代滇國之後最早的南方紅珠是扁圓形的南方紅多刃珠,事實上,這種南瓜形狀最早出現在古埃及,我國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這種形狀在明清時期並不少見。 >>>More

3個回答2024-04-24

1.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築以宮殿為主要建築型別,集中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度成就。 宮殿建築的裝飾採用多種色彩和零散的雕刻,對新中國宮殿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More

8個回答2024-04-24

很難找到200元給你寫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