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冷戰是直接軍事對抗以外的一切手段的對抗,包括軍事威脅、政治對抗、經濟封鎖、意識形態相互滲透等等。 美蘇之間最激烈的軍事衝突是古巴飛彈危機,當時兩國處於戰爭的邊緣,幾乎處於使用核武器的邊緣,但最終考慮到核戰爭的嚴重後果,他們仍然相互妥協。 冷戰期間,有韓戰、越南戰爭、中東戰爭等區域性熱戰,但並不是美蘇兩大強國之間打的。
-
當然不是。
然而,這兩個大國在許多領域處於戰爭狀態。
這是和平時期的一種戰爭。
-
美國和蘇聯都知道他們沒有絕對的優勢,各有優缺點。 而且,兩個最強大的國家直接處於戰爭狀態,即使贏了,也都傷痕累累,生命力大損,他們都參加過二戰,知道戰爭的後果。 如果你不這樣做,你的領導地位就會因為這樣的戰爭而被消滅。
還有一種,二戰後,強國的國家戰略已經從實際的領土占領轉向了意識形態的控制,這也使得直接接觸變得沒有必要,不如在各個地方支援自己的力量,讓他們的**人民互相爭鬥,我會提供支援(包括資金、**和顧問),贏了就好了, 就算輸了,對國家的壓力也很小。所以美國會打越南,蘇聯會打阿富汗,但不會自己打。
第三,雙方都缺乏在國內打仗的輿論基礎,也小心翼翼,不讓別人抓到他們的辮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國都以反侵略為由發動了“正義”戰爭,但戰後,只要對方不先公然進攻,他們自己就會無名無姓,無法在國內(包括自己的盟友)交代自己,也很難動員起來發動戰爭。 因此,即使在古巴飛彈事件等危機中,雙方都盡量保持克制。
第四,來自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各國的壓力。 美國和蘇聯都認為歐洲是他們最重要的夥伴,都有自己的地盤:華沙條約組織和北約,他們有自己的政治利益和非常重要的經濟利益。
如果兩人打起來,歐洲肯定會成為主戰場,這是任何歐洲國家都無法承受的,所以歐洲國家一直非常積極地進行調解。
政客們永遠只會做對自己最好的事情。
-
可能會有區域性小規模衝突,但雙方都很克制。 最起碼,雙方都有核**,開戰找死......
-
二戰結束以來,從1945年到1990年代,儘管美蘇存在嚴重的分歧和衝突,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在世界範圍內爆發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 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韓戰、中東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1979年)和兩伊戰爭是幾個東西方國家之間地區衝突的例子,但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大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援助來支援國家或組織。 這樣一來,兩個陣營之間的緊張關係就減少了。
-
可以數,但區域性有熱戰。
-
當然不是。
否則,為什麼會被稱為冷戰?
-
二戰後美蘇關係的演變如下:
同年3月5日,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3月12日,美國以杜魯門主義上台,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華沙條約的建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4.從50年代到60年代,美蘇關係仍處於冷戰發展時期,但雙方的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一時期,美蘇爭奪霸權的特點是緩和和紛爭,優勢在於美國。 由於美蘇力量平衡的起伏,赫魯雪夫尋求蘇美合作,與美國平起平坐,開始以輕鬆的姿態處理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
《華沙條約》的解體和隨後蘇聯的後期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結束,總共持續了44年。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在世界多極化程序中轉變為“乙個超級大國,許多大國”。
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對世界的影響是:
1、美蘇冷戰是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對抗,觸及兩國內心生活,貫穿國際社會方方面面,形成了特殊的國際關係格局。
2.在冷戰大環的背景下,由於美蘇勢均力敵,雙方都在盡力避免戰爭,因此避免了近半個世紀爆發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處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彼此的經驗教訓,並加以進行內部調整和改革,從而促進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的對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了不結盟運動(G77),並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也因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多極格局的形成,同時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
二戰爆發後,美蘇出於和平的共同利益結成戰時同盟。
3、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都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建立了長期的冷戰關係。 彎曲鄭。
本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蘇霸權終結,美國獲勝。
-
是的,但是彼此之間沒有直接接觸,所以還是比較少見的。 而在英美之間,英法之間,還有更多的英國坑人,在杜利特爾轟炸東京之前,白宮派專員赴蘇聯秘密會談,希望B-25轟炸機在轟炸日本後能降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但為了避免陷入兩條戰線的兩難境地,蘇聯於1941年4月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史達林不想通過與美軍合作來冒犯日本。 因此,登陸蘇聯的計畫被拒絕了。
但在轟炸過程中,由於前擋風玻璃上的洞和快速的油耗,8號轟炸機無法支撐中國海岸,更不用說計畫中的衢州機場了,因此它轉而飛往蘇聯,並降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北40英里(65公里)的機場。
在日本的外交壓力下,B-25轟炸機被蘇方沒收,包括約克上尉在內的五名機組人員被扣押,但蘇聯拒絕將被拘留人員移交給日方。
著陸後,這五名美國人被關押了幾次。 在飲食方面,基本上是黑麵包和捲心菜,就像蘇聯平民一樣,所以五個人相繼染上了營養不良、痢疾等疾病。 到 1943 年,當戰爭明顯好轉時,這五名船員被轉移到距離伊朗邊境僅 32 公里的阿什哈巴德,在那裡他們被一名好心的蘇聯軍官介紹給一名從事走私的阿富汗人,通常被稱為“走私者”。
走私者經常給蘇聯軍官帶來外國食品和黑市商品,因此他有著親密的友誼。 船員們口袋裡總共有 300 美元,所以他們付給走私者 250 美元,他成功地與五名美國人越過邊境,於 1943 年 5 月 11 日抵達附近的英國領事館。 然後,在阿什哈巴德的英國外交官的幫助下,這五人前往印度,最終於 1943 年 5 月飛回美國。
解密的蘇聯檔案後來顯示,走私者的背後實際上是蘇聯人民委員會(內務人民委員部,克格勃的前身)情報部**。 由於他不願意通過釋放美國人來挑釁日本,他先將美國飛行員轉移到日本情報網路無法滲透的中亞,然後派**幫助越獄。 就這樣,美國人自己“逃脫”了,日方發現了,無話可說。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蘇聯在對日和德國的戰爭中基本上是合作的。 但是,在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搶奪領土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不合作,例如東柏林、西柏林和柏林圍牆。
-
有。 1、前期,英美給予蘇聯充足的支援物資,後方的順風較少——作為主戰場,蘇聯獲得的原始物資僅佔美國對外援助的1 3,而沒有戰爭的英國則佔2 3。
2、第二戰場的初衷是為了緩解東線的壓力,結果英美“友軍陷入困境,動不如山”,二戰計畫被推來推去,諾曼第登陸直到東線的結果決定後才開始(庫爾斯克僵局後, 蘇德戰場的勝負已經決定,勝利在手,就算德國能把原子彈弄出來,蘇聯也能扛著損失,逼著德國,只有此時的諾曼第,基本上就是搶奪勝利果實的問題了)。
注:原子彈最多是要命幾十萬人的事情,當時美國的生產能力只有2-3,蘇聯有數千萬人死亡。
3. 蘇聯不承認波蘭流亡**。 波蘭也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英美兩國希望分享蘇聯勝利的果實,建立乙個親英美的波蘭,但遭到蘇聯的拒絕,雙方差點掀翻桌子。
注:在當時的歐洲,雙方的默契是誰打誰的(為什麼我厭倦了給你做婚紗? 而波蘭流亡者**想要建立乙個國家,這顯然違反了這一原則。
-
多。 美英推遲了第二戰場的開闢,讓蘇和德國努力,眼看蘇就要佔到優勢了,趕緊上來分一杯羹。 蘇看著英美美支援的華沙起義,一搞定就看,搞完就接手。
-
答案是肯定的。 蘇方沒有借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機場,也沒有及時進攻日本。 美方沒有及時登陸西歐,同時阻止蘇軍進入德國,甚至誤炸了他們。
-
相互的陷阱並不多,雖然各有各的小心思,但結果往往是自坑。
比如為了搶占領土,英美兩軍在義大利登陸,卻無法突破德軍的防線,德軍的防線非常重。
再比如,蘇聯為了壟斷功勞,單單就提前攻打柏林,**30多萬。
-
二戰期間,美蘇合作,當然存在不合作現象,畢竟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不同。
-
一是蘇聯在與德國開戰的第一時間就要求英美對德作戰,形成了兩面性的局面,但美國不願意參戰,只提供物資。
第二次是在襲擊德國大陸之後。 眼看德國就要輸了,美蘇很快就產生了利益衝突,於是都想盡快攻打柏林,勝利後擴大話語權。
-
盟軍最初計畫將傘兵空投柏林,邱吉爾認為占領柏林將提高二戰後美英的國際地位,並主張盟軍進攻柏林,但最終取消了計畫。 因為艾森豪認為沒有必要犧牲乙個戰後會落入蘇聯手中的城市,而且通過需要大量部隊和補給來執行該計畫是不現實的。
-
同志,美蘇雖然合作,但並沒有一起打過仗。
-
利益是第一位的,他們可以是盟友,也可以是敵人。
-
二戰期間,雙方因為共同的反法西斯目標,結成了共同打擊法西斯主義的聯盟。 然而,戰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美國和蘇聯開始走向對抗。 1947年,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畫,以防止歐洲的“公社化”。
出於對抗,蘇聯拋棄了“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北約的成立標誌著美蘇冷戰的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的建立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 50年代的韓戰和60年代、70年代的韓戰和越南戰爭實際上是冷戰背景下的地區衝突。
美蘇關係的最低點可以說發生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當時雙方正在為大規模核戰爭做準備。
70年代以前,由於蘇聯在經濟和軍事上一直處於劣勢,美國佔了上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回飛彈而告終,這說明蘇聯在整體實力上仍然無法與美國抗衡。 然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70年代上台後,由於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蘇聯在軍事實力上基本上趕上了美國。 當時,蘇聯每 1 名科學家中就有 3 名從事飛彈和坦克的研究。
在80年代,美國的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畫,該計畫與蘇聯進行了全面的軍事競爭。 另一方面,蘇聯最終因阿富汗戰爭和自身制度的缺陷而垮台,並於 1991 年宣布解體。
總的來說,戰後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是爭奪霸權的對手的戰時盟友之一。 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這種關係消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日期:1914 年 7 月 - 1918 年 11 月。 >>>More
F2Y噴氣式水上戰鬥機。
F2Y是美國有史以來唯一研製的噴氣式水上戰鬥機,1947年由康維爾公司委託,1953年在聖地牙哥灣成功飛行,但最終因技術和實際使用問題而失敗。 >>>More
是的,毫無疑問,二戰的德國坦克非常出色,尤其是虎式和豹式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戰中最強大的坦克,火力和裝甲都是一流的,美國M4“謝爾曼”在戰鬥中根本無法從正面穿透虎式坦克的裝甲,而虎式坦克可以從正面穿透“謝爾曼”的炮塔(即一門大炮穿透), 美國國防部曾經做過統計,平均每摧毀一架虎式坦克,美軍就會損失5架以上的“謝爾曼”,每摧毀一架豹式坦克,也會損失3架以上的“謝爾曼”。而這只是技術統計,如果加上德國裝甲部隊優於美國裝甲部隊的因素,美軍損失的數量就會增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