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七大英雄奮戰數百年,不缺糧食,孔明為什麼總是缺糧?

發布 歷史 2024-07-23
2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這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不是每個國家每年都處於戰爭狀態; 二是蜀漢人口少,難以支撐北伐軍; 第三,士兵的性質不同,人口的利用率不同。

    戰國時期以主要附庸國之間不斷的激烈戰爭而聞名,但這並不意味著戰國七大軍閥中的每乙個都處於戰爭狀態。

    所以,戰國七大英雄似乎已經戰鬥了幾百年,但每個藩屬國都有休養生息的時間,避免了糧食枯竭的局面。

    而且,戰爭也分為不同的規模,小區之戰一般不會壓制這裡整個國家的實力,像昌平之戰這樣的決戰也不多。

    因此,在征服戰國七大英雄的過程中,糧食問題並沒有諸葛亮的北伐那樣捉襟見肘。

    東漢末期患病戰後,三國形勢出現時,人口已經很少了。

    在三大勢力中,蜀漢的人口最少。 劉備費了很大的力氣攻占了漢中,卻沒有得到漢中的人口,曹操撤退時將漢中的大部分人口轉移到了關中。

    緊接著,舒寒接連遭到關羽和劉備一嶺的失敗,元氣大損,舒寒損失了大量的中青年。

    從此,蜀漢雖然控制了漢中和四川蜀,但生產和戰爭所需的一切勞力都只能由蜀提供。

    蜀漢人口少,戰爭中損失了大量中青年,諸葛亮北伐,蜀漢僅存的人口只好出兵專心生產,人力資源捉襟見肘。

    戰國七大英雄時期,士兵戰時當兵,平時務農,戰爭結束後,大部分人解除武裝,返耕農,促進了經濟生產和恢復。

    諸葛亮時期則不同,大部分士兵常年處於戰備狀態,戰後也不回家種地,這使得蜀漢的人力並沒有比戰國時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人口稀少的蜀漢抵擋不住諸葛亮不斷的北伐,糧食問題一直困擾著三軍統帥諸葛亮。

    這也是為什麼戰國七大英雄缺糧,諸葛亮也經常受到糧食問題的困擾。

    對此,你怎麼看?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這個問題並不難:戰國時期的戰爭,和三國時期的戰爭,其背景完全不同,戰國時期的戰爭,正是周周王朝分裂了候選國,做大做強,產生了七大英雄,這七大英雄不接受周王朝的統治, 這導致了戰爭,雖然表面上混亂,但候選國很強大,糧食沒有問題,但都想當老大;三國時期的戰爭是東漢末年引起的,黨內叛亂後,民生不好,國家亂,能不缺糧食,天下需要重新洗牌規則,事實就是這樣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在那個時代,食物經常短缺。 最有名的是,在昌平之戰中,趙國缺糧,趙王只好用趙括換掉了連婆。 與其說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了趙國的慘敗,不如說是國力的不足導致了趙國的慘敗。

    連婆看似在堅持,但實際上,食物用完了,他就餓死了。 趙括主動出擊,是趙王的用意,為了速戰速決。

    至於孔明缺糧,確實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中心都在北方,雖然土地富饒,但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稀少。 再加上岐山戰事頻發,年輕人戰死,怎麼可能有足夠的食物吃。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戰國也缺糧,好嗎 看看昌平之戰 兩國都是民族運動 大家都覺得戰國不缺糧 那是因為很多戰國都是進攻性戰爭,不是殲滅戰 一般戰爭的激烈程度沒有那麼大 而且戰國的士兵大多不是職業軍人, 他們半兵半民 消耗量不大 不像後來的戰爭,強度高,而且大多是殲滅戰,目的都是為了滅國,不像戰國,大家互相爭奪土地和城市 還有孔明時期,只不過士兵是職業軍人, 而且戰爭的激烈程度很高,另一大原因是地形和交通,所以在《三國演義》裡有木牛和流馬,而且是真正的。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這可能是因為孔明時代的背景不是很好,他們這邊的土地貧瘠,種糧食也不容易。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由於孔明的政策,人才、食物、士兵和機會都短缺。 本質上就是缺乏修養,缺乏堅實的基礎,缺乏興趣,缺乏策略。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主要原因是他的國家實際上不生產糧食,然後他國家的土地也非常不適合種植糧食,所以總是糧食短缺。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戰國時期,生產力落後,裝備簡陋,所以人民都是軍人。 而且,戰國面積不大,所以運輸距離比較短,成本也低。 三國時期,蜀國不缺糧食,但運輸困難。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戰國時期和孔明時期七大英雄不同的軍事政策,在戰國時期,所有的人都是士兵,所有戰鬥的東西都是士兵自己帶來的,包括弓箭、刀劍和食物。 在戰爭時期,他們是普通的農民,沒有職業軍人,每個家庭都必須派人上戰場,以保護他們的家人和國家。 在儒家時期,情況就不同了,軍隊是雇傭軍,成為職業軍人,耕種和戰鬥是分開的,糧食由農民納稅。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戰國時期,基本戰場在中原,交通便利,諸葛亮的北伐戰爭,有糧但運輸困難,戰線越長,運輸線越長。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據《後漢書》、《三國志》和《羅曼史》記載,姬漢的人口不可能這麼少,當時的疆土可以養活八百萬人,姬漢從建立到滅亡,維持著一百多萬人漢晉兩朝的主要戰爭地區從華北到長江中下游和關中,蜀縣沒有長期戰爭。 也可能有來自關龍灣井的移民。

    東漢末年,蜀縣人口超過600萬,劉備進入四川後,只剩下100萬,能養活700萬的土地,再沒有糧食養活100多萬人打仗嗎?

  12.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首先,戰國趙國缺乏糧食,這也導致了昌平的失敗。 二是蜀地不缺糧。 只不過攻打中原難行,糧食運送不方便。

  13.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去蜀難,上天難。 四川的公路比較難走,長期運輸消耗量大,運糧難,糧食短缺難免。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因為三國人口在減少,勞動力稀缺,還有戰爭和農業,對男人和女人來說太困難了。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因為他們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所以東西的產量不是特別大,人口也比較少。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蜀國的糧食短缺是無法運到前線的缺糧,畢竟想想現在的四川再想想當時的路,七八十分之一的路就要消耗在路上了。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胡說八道,白琦為什麼要殺四十萬趙軍俘虜,主要不是因為缺糧,養不起他們,也不想放他們。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主要是因為孔明經常北征,可以說是魯莽,自然會缺糧。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這是因為他上任的時候,並沒有這方面做好準備,而是覺得自己從來就不缺糧,所以這次她不會缺糧,所以他才這麼做了。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我認為這是因為當時有軍事優先制度,沒有關注食物囤積,所以食物總是短缺。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因為當時戰國時期,各諸諸侯國都比較穩定,都努力發展本國的農業來穩固自己的根基,所以後期各諸侯國的發展都比較成熟,所以開始互相蠶食,因為各諸侯國的農業基礎都比較穩定, 所以他們打了幾百年仗,不缺糧食。那麼在三國時代,劉備得到漢中不久,漢中經過多年的戰爭,勞動力非常少。 另一方面,曹操也比較不好,他當時在漢中也帶走了不少勞動力,因為曹操知道,只要有人口,那麼他就可以繼續壯大國力。

    戰國時期,秦滅六國之前的諸侯國在早期是相對和平的,因為當時的周王朝沒有滅亡,所以還是有一定的實力來控制各個諸侯國的。 當時諸侯國也比較順從,當然也在努力謀劃未來,所以他們不斷的暗中發展自己的國力,他們知道在古代,國力的強弱完全取決於人口,所以每個諸侯國都在努力發展人口, 發展農業,只要農民吃飽了,種了糧食,那麼國力自然就很強。在中後期,諸侯國的基本發展比較穩定,特別是農業相對成熟,因此各國的糧食和糧食問題已經完全解決。

    這個時候,他們想擴大自己的領土,所以各個藩屬國之間總是有一些小摩擦。 當時楚國是乙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楚國的所在地是三國時期的荊州,所以這個地方的土地肥沃,所以糧食也比較充足。 後來,由於正國運河的修建,而秦始皇也更加注重農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圍捕,所以最終秦國變得非常強大,吞併了六國,所以當時各國糧食都不缺。

    在三國時期,孔明總是缺糧,因為當時的蜀國其實不是很強大,因為常年戰爭導致很多農民上戰場,所以去種糧食的人不多,這會導致糧食的感覺。 究其原因,漢中這個地方被劉備占領的時候,已經差點被曹操洗劫一空,而且漢中的人口也很少,所以劉備當時一直比較缺糧。 另乙個原因是,由於巴蜀土地上的道路很難走,頻繁的糧食長途運輸也比較昂貴。

    後來諸葛亮終於想到了解決糧草運輸問題的辦法,他用軍隊種糧來解決缺糧的問題,但由於年事已高,沒有回天。 <>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因為孔明去打仗很遠,出蜀的路特別艱難,糧食也不容易運輸; 另外,蜀族很多年輕人都上過戰場,幹農活的人比較少,糧食產量也比較低。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因為孔明總是以糧草為誘餌打仗,所以總是缺糧。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因為孔明總是到處打架,所以產量不大。 所以他的後勤不可用。 所以總是食物短缺。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因為戰國時期七大英雄的**主要是農民,出門了就是兵,也是人,所以糧草充足,諸葛亮的北伐缺糧,主要是因為運輸困難。

  26.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因為是北伐,種糧比較困難,而且蜀國的運輸不好,運糧草也比較困難。

  27.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因為劉北夷嶺的失敗,蜀中的人口減少了,去種糧種草的人也不多。

  28. 匿名使用者2024-01-17

    首先,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的軍事制度是不同的。 在戰國時期,所有的人都是士兵,這意味著只要男人能去打仗,他們就會被招募到隊伍中。 戰爭結束後,這些民兵被釋放回田間勞作,繼續為下一場戰爭儲存食物。

    這種制度有一種絕望感,因為田裡的農民都轉移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空置了,如果戰爭持續久了,就是在爭奪各國的糧食庫存,所以也有軍隊的習俗,軍隊缺軍糧,不顧百姓的生死搶食物,比如徒勞無功。

    戰國時期幾百年不缺糧嗎? 不一定。 當時秦始皇焚書銷毀,毀壞了許多史料,這就使我們現代人對當時史實的判斷有失偏頗。

    在七大英雄爭奪霸權的時期,並不是說糧食不缺,而是在史書上看到糧食短缺的記載比較少見。 三國史上留下的資料很多,尤其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他是蜀人,所以蜀國的記載比較詳細,關於缺糧和缺糧為什麼的細節非常清楚。

    三國時期,諸葛亮改革了蜀國的軍體,蜀國自稱是正統的劉漢氏族,他們非常在意在意在民中的名聲,所以不能做搶食這種事情。 諸葛亮只給自己的軍隊鋪設了一大塊後方,平均幾人就養了一名精銳士兵,這導致了職業軍人的出現,他們的戰鬥力比民兵強得多。 但諸葛亮還是要面對徵用糧食的困難,這也是他缺糧的主要原因。

    最關鍵的是,蜀國的路太難走,沿途有高山高山,在當時的情況下,運糧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且不說翻山越嶺所耗費的時間,也要耗費人力,運送軍糧的士兵們還要吃飯,在路上也要消耗不少。 補給線太長,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天氣原因等因素的影響,軍糧的運送一天天拖延,到了軍營時,運送糧食的士兵只好留下一部分口糧才能補回來。

    諸葛亮的溫濤武策略,在幾場經典戰役中,確實如天下神仙,但在軍糧問題上仍不如曹操有遠見。 諸葛亮直到幾次北伐戰爭中遇到同樣的軍糧短缺問題,才意識到制度的缺失。 而曹操很早就意識到了糧草的問題,於是提前調整了田地,曹穎營地缺糧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諸葛亮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屯天,開始動手,可是他死了,可以說,缺乏食物成為蜀國戰敗的一大原因。

相關回答
5個回答2024-07-23

西元前251年,燕國趁趙新敗,派兵攻打趙國,但被趙國打敗。 然而,在秦國的威脅下,東六國結成了臨時聯盟。 西元前247年,魏心陵率領五國軍隊進攻秦國,在河外打敗了秦國。 >>>More

10個回答2024-07-23

春秋末,各國被吞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是西秦,中原以北的晉國,東的齊燕,南北的楚、吳、越。 在戰國初期,上述列強,除了西元前473年被越國滅亡的吳國外,全部儲存下來。 秦國和燕國較弱,較強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More

13個回答2024-07-23

Wei Wei Wenhou - 大樑.

魏文厚,姬姓,魏家,明思。 乙個就是全部。 >>>More

17個回答2024-07-23

主要是因為商鞅改革的成功。

西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改法。 該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的私有制,並允許自由買賣。 >>>More

10個回答2024-07-23

戰國時期,李逵改法,吳起改法,商鞅改法,沈布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