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很多歷史教師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好課就是動員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調動學生的標誌就是學生的聲音無處不在, 而且課堂氣氛很好,很活潑。
於是,課堂教學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上的生動性,使原本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鬆散的沙子,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徹底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和監督者。
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教學主題必然會被淡化,有條理、有內涵、有目的、求知的課堂,為了迎合學生,就會變成類似放牛羊、盲目漫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低階興趣的牧場。
上課的時候,我感覺同學們被動員起來很順利、很積極,氣氛很好,但最終的學習效果卻一團糟,甚至導致同學們只記得那些有趣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對自己能培養的能力一無所知。
這樣一來,昭業橡樹的活動有什麼用,多有什麼好處。
也就是說,活動的氣氛不能極端,要注重活動的本質,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有活力和實效性。
-
1、抓好常規教學,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努力提高課堂效率,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 認真準備每節課,閱讀教材、教材、教具,力求確保教師了解的知識最多,教材所包含的要點,以及知識的要點、難點、相關要點,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抓好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攢邊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搶占課堂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上好課,注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給予及時反饋,通過檢查,每節課前,老師要複習學生學過的舊知識,這樣既要檢查學生對以往知識的掌握情況, 同時也起到了新舊知識的聯絡作用。這是雙贏的。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向過去學習”。
3.加強高考、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高考命題動向,在平時課堂滲透中招生意識。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高考。 作為一名初中教師,不能只關注當下,閉門造車,不學習學習新知識。
因此,我經常瀏覽最新的教學參考資料和雜誌,多關注有關高考的資訊,以便更好地掌握高考命題的動向,努力將高考的意識滲透到我的日常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做題的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工作在平時就成,習慣就養成。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中的一課。 在文中,法布林說,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他做了乙個實驗:在20只蜜蜂的背上做標記,把它們裝在紙袋裡,帶到兩里多外乙個陌生的地方,看看能不能回到蜂窩裡。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