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翅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啟示

發布 科學 2024-08-01
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5

    科學家們從蜻蜓的翅膀中汲取靈感,改進了飛機的機翼。 當飛機高速飛行時,飛機的機翼會“撲騰”,即飛機的機翼會不由自主地振動,這種有害的振動會造成機翼斷裂而死亡的悲劇。 在我們人類為這個問題而苦苦掙扎的時候,自然界中的昆蟲在數百萬年前就發明了對抗顫動的方法。

    蜻蜓翅膀上的黑痣。

    這是這樣的傑作。 蜻蜓的翅膀側面有乙個厚而重的棕色斑塊,使它們保持穩定飛行。 有人做過實驗,如果去掉蜻蜓翅膀上的黑痣,蜻蜓在飛行時會擺動。

    因此,根據蜻蜓翼痣的原理,人們還在飛機的機翼上設計了加厚的零件,這樣就可以消除顫振的危害。

    自古以來,人類就想像鳥兒一樣飛向藍天。 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最終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 三十年後,由於飛機速度的不斷提高,機翼經常因劇烈搖晃而斷裂,導致飛機毀亡的悲劇。

    人類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找到一種方法來防止蜻蜓發生這種事故。 原來,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乙個比周圍區域稍重的厚點,這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 從蜻蜓翅膀上的厚斑點中,找到了防止事故發生的方法,製造了效能優異的新型飛機,提高了飛機的飛行質量。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4

    靈感來自“飛機可以飛,蜻蜓翅膀是飛機可以飛的原理”。 ”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蜻蜓有兩對翅膀。 它是一種較大的昆蟲,翅膀較長,也較窄且膜質。 它的視力非常發達,有 3 只單眼和 1 對複眼。

    蜻蜓後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略大,翅脈也略有不同,其幼蟲(幼蟲)一般生活在水中,但壽命因種而異,一般為2年,有的長達3至5年, 可用於監測環境汙染,蜻蜓又稱叮叮、燈、蚱蜢。

    負勞動、乘法、紗羊、山公尺、光光聽等。

    蜻蜓習性

    水生植物上蜻蜓的卵是孵化的幼蟲,稱為水蠅。

    它看起來像乙隻大肚子蜘蛛,長得不是很好看,不像蜻蜓那麼可愛。 在水蠅的下顎上,長出一對大鉗子,當它在水下捕捉食物時,它會伸出這些大鉗子進行突然襲擊。 蚊子的幼蟲是它最好的食物。

    因此,蜻蜓從幼蟲時代起就是害蟲防治專家。 水在水中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更長的時間,需要七八年才能成年。 當水蠅即將羽化時,它會爬到水生植物的樹枝上,不吃也不動,而且又短又肥,不到蜻蜓長度的三分之一。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你好! 蜻蜓的飛行能力是人類發明的啟示。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根據蜻蜓低空飛行的原理提高飛機飛行的安全性,蜻蜓依靠神經系統來控制傾斜角度,巧妙地調整其飛行速度與氣壓的關係,另一方面,蜻蜓的翅膀上有一些斑點,這些斑點有效地控制了翅膀不產生振動和顫抖, 使飛行變得穩定。

    據此,科學家將這一特性應用到飛機上,並加厚了飛機機翼的某些部分,有效地解決了顫振問題,保證了飛機的安全。

    其次,飛機的整個機身也是仿蜻蜓製作的,所以蜻蜓對人類發明的啟發非常大。

  5.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模仿機翼鼴鼠,機翼的加厚部分旨在確保快速飛機的安全。

  6.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科學家發明了基於蜻蜓的直公升機。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1.科學家從蜻蜓的翅膀中得到靈感,改進了飛機的翅膀。 當飛機高速飛行時,飛機的機翼會“撲騰”,所以根據蜻蜓翼痣的原理,在飛機的機翼上也設計了乙個加厚的部分,這樣可以消除撲騰的危害。

    2.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和副翅目亞目。 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 有複眼,視力極其靈敏,一眼三合一; 觸角1對,細而短; 咀嚼口器。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

相關回答
28個回答2024-08-01

您好房東,很高興您的問題 四大好處 1樹木調節氣候,維持生態平衡。 通過光合作用,樹木吸入二氧化碳並撥出氧氣,使空氣清潔清新。 >>>More

5個回答2024-08-01

缺點:1.環境汙染,汽車的發明造成了空氣汙染。 手機的發明造成了大量廢棄手機的電子汙染和核洩漏,對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核輻射汙染。 >>>More

5個回答2024-08-01

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大量平民喪生。 >>>More

5個回答2024-08-01

灰塵也是有益的:它使大自然擁有無數的自然風光,如日落、閒置的雲彩和彩虹光暈。 好處:灰塵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直接從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並產生風、雪、雨、露、輝光和彩虹。 >>>More

7個回答2024-08-01

每當人們外出時,我們總是使用各種包裝袋。 大多數人都想保護環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