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就是說,22 44 = 摩爾,CO2 包含 22 個電子,所以它是 11 摩爾電子。
也就是說,8 2 = 4 mol,H2 包含 2 個電子,所以它是 8 mol 電子。
N2 的 24 --- 的冪即 mol,N2 包含 14 個電子,所以它是 28 摩爾電子。
,即 18 g,即 18 18 = 1 mol,H2O 包含 10 個電子,所以 10 mol 電子。
所以電子最多的是 3
-
22gCO2即8G2為4molH2,N2為2molN2,4時水膨脹較大,但密度變化不大於,所以18mlH2O約為1mol(其實不是,但可以近似)。
所以。 所含分子數最高為8gh2; 所含原子數最高為8gh2; 最大質量為n2; 電子數最多的是 n2.
-
1, n = 22 44 = , 電子數 =
2、n=8 2=4摩爾,電子數=4 2=8mol3,n=24的24次方23次方=2mol,電子數=2 14=28mol
4、n = 18 18 = 1mol,電子數 = 1 10 = 10mol
-
電子的數量與比較電子的物質數量相同,所以讓我們比較一下物質與電子的數量:
1. 1mol 二氧化碳含有 22mol 電子,22g 二氧化碳是,22*mol 氫氣含有 2mol 電子,8g 氫氣含有 4mol,2*4=8molmol 氮氣含有 14mol 電子,2mol 氮氣含有電子 2*14=28molmol 水含有 10mol,18ml 水含有 1mol,10*1=10mol
-
g CO2 是,1molCO2 含有電子數為 6+8*2=22,電子總數為 = 11 摩爾
G H2 是 4 摩爾,1 摩爾 H2 含有 2 摩爾電子,電子總數為 2*4 = 8 摩爾
3. 三含 2molN2,1mol N2 含有 14mol 電子,電子總數為 14*2 = 28mol
毫公升水重 18 克,即 1 molH2O,電子總數為 10 mol
-
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質的量分別為。
有 x+y=44x+28y=15
解給出 x = y = x y = 1 2
-
1mol氖的相對分子質量是氖的相對原子質量,所以,質量是。
公式是。 1mol=個。
因為在一般化學中,乙個單位不是寫成乙個單位的,所以就算是乙個常數,也就是說,mol其實就是乙個量表達的單位,我不明白。
-
n=n na= 22 乘以 23 次 = 你輸入的數字是否錯誤,不可整除 m=
-
1mol 氖有乙個原子! 所以除以得到! 因為相對原子質量是 20,所以質量是 20*!
-
在質量分數為1公升的稀硫酸溶液中,溶液的質量=1*1060=1060克,含硫酸的質量=1060*克,H的量2SO4=; 含水的質量=g=千克,其物質的量=
硫酸的摩爾濃度顫抖=大茄子。
物質的濃度 =
摩爾分數 =
-
1、A具有相同的體積,相同的物質量,相同的分子數,每個分子是2個原子。 所以,原子的數量是相同的。
2、Na2SO4溶液A中的Na2SO4在SO4中2-,SO4濃度為,mol lMGSO4溶液A中的SO4在MgSO4中為2-,SO4中2-濃度為,Al2(SO4)3溶液中的A為AL2(SO4)3溶液中的3SO4 2-,SO4 2-濃度為。
3, c na2o --2naoh
所以,Na2O產生更多的NaOH。
4、設定質量m
m/16 : m/2 =8:1
5, n(cl-)=n/na= n(mcl2)=
m=m/n=95 g/mol
相對分子質量為95
m 相對分子量 = 95-71 = 24
6,n(hcl)=a/
所得鹽酸物質的量濃度為=(a*1000=1000amol l
過量的鋅與硫酸反應,加水不影響釋放的氫氣總量嗎? 因為Zn在稀硫酸中與氫離子反應生成氫和鋅離子,加水後氫離子的量不變,雖然加水裡有氫離子,但濃度太低而無法與Zn反應,所以可以忽略不計,即氫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 所以釋放的氫氣總量不會改變!但是,當加入水時,稀硫酸中氫離子與Zn之間的接觸機會減少,因此反應速率減慢,但不影響產生的氫氣總量。 >>>More
由於 HCl 是強酸,因此 pH = 2 的 HCl HCl 的起始濃度是,而氨是弱鹼,pH = 12 的氨的初始濃度要大得多。 如果氨用鹽酸中和生成NH4Cl溶液,由於NH4+水解,溶液呈酸性,標題說溶液為中性,則氨應略微過量。 因此,由於氨的初始濃度幾乎是100倍,即使氨稍微過量,消耗的氨量仍然比鹽酸小得多。
1.合理 當氧氣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氣體通過熱氧化銅時,由於氧化銅氧化,一氧化碳還原,兩者能與氧氣反應。 產生銅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中的氧氣不參與反應,仍以氧氣的形式存在,此時混合氣體中沒有一氧化碳,而是變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當混合氣體進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時, 由於二氧化碳的存在,可以觀察到澄清後的石灰水變得渾濁。因此,這種測試方法是合理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