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議搜尋百科全書,新州條約。
-
條約簽署的歷史背景:
19世紀末,特別是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陸續在中國獲得“租用”海港、修路、採礦等重要投資特權,並劃分“勢力範圍”,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在中國造成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這種準備意識促進了人們的覺醒,世界的生存成為當時最迫切的需求。
一方面,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戰敗和《馬關條約》簽訂後,主張改革和改革的思想潮流佔據了思想圈的主流,從而催生了1898年的吳虛維新,但這種改革很快就失敗了。
另一方面,在列強傾銷商品造成的生活困難、教職活動增加導致教學計畫頻繁發生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對外國侵略者的反對和仇恨日益高漲。 這導致了義和團運動。 該運動提出了“幫助清朝消滅洋人”等口號,採取了普遍的仇外心理,並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
在清朝,也有當權者試圖利用義和團運動來應對它面臨的威脅。 大國一方面向清朝施加壓力,要求其加強鎮壓,另一方面準備直接派兵干預武裝力量。
-
人們普遍認為,《新州條約》的簽署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最終形成,甚至標誌著中國已經完全墮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州條約》的簽署,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徹底淪為“洋朝廷”和“洋人的走狗”,徹底成為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的代表和統治工具,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新州條約》確定的鉅額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賠款負擔難以承受,只好讓各地增加各種稅收,將賠款負擔轉嫁給全國人民, 並指定各省分擔賠償金,江蘇、四川、廣東分擔250萬、220萬兩、200萬兩,困難最大的貴州也分擔20萬兩,每年共計1880萬兩。
-
選擇D,因為A項是《南京條約》的內容,與標題不符; B項是《下關條約》的內容,C項是《新町條約》的內容,但你認為損失一點錢會改變社會的性質嗎? 因此,排除了專案 d。
據《明史》和《鄭和傳》記載,鄭和共有航海寶船63艘,最大的有44丈長,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相當於現在的長公尺寬。 這艘船有四層,船可以在9個桅杆上掛12個帆,錨重幾千斤,起航需要200人,一艘船可以容納1000人。 《明史6 1兵》還記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