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全國高校全日制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參加。
由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協會主辦,已連續成功舉辦兩屆,第三屆於2012年3月舉行。
比賽簡介:為挖掘數學建模精英,充分發揮中國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特舉辦本次比賽。 比賽以統一命題的形式進行,讓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和想象力,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後以**(**和毛,字數不少於3000字)的形式提交解決方案。 大賽組委會將根據其創新性、技術含量和研究價值進行打分。
並根據優秀作品的評分進行頒獎。
競賽題目一般是在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方面經過適當簡化和處理的實務問題,不要求參賽者事先掌握深入的專業知識,只需要在高校學習過數學課程即可。 問題有很大的靈活性,讓參賽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 根據題目要求,參賽者應填寫乙份**(即答題卡),包括模型的假設、建立和求解,計算方法的設計與計算機實現,結果的分析與測試,模型的改進。
比賽的主要標準是假設的合理性、建模的創造性、結果的正確性和文字表達的清晰度。
全國高校全日制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均可參加。 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教授評審。 前兩期,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學生成績優異,學校紛紛進行報道。
-
只是由乙個協會組織,我們學校是市級比賽,不正式,組織不透明,公信力很低。 建議不要參加,他會要求補充報名費(寄證書60元)。
-
創新杯不是正式的比賽,很多學校都不認可,要是想參加那只能用在練習上,要想得獎就算了,大多的優勝者都是定下來的,你懂的!
-
有證書,證書上有三個名字,乙個是群的成員的名字,但證書會先寫自己的名字。 從事相關工作很有幫助。
全國大學生建模數學競賽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高校課外科技活動之一。
比賽於每年9月舉行(一般在上半週末周五至下週周一舉行,共3天72小時),比賽面向全國高校學生開放,不分專業(但比賽分為兩組,本科、大專兩組, 所有大學生均可參加本科組比賽,大專生(含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可參加大專組比賽)。
學生可諮詢學校教務部,必要時也可直接聯絡全國大賽組委會或省(市、自治區)賽區組委會。
全國大學生建模數學競賽創辦於1992年,每年舉辦一次,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高校基礎學科競賽,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數學建模競賽。
-
先說含金量,含金量其實挺高的,而且是我們學校的A級比賽,很重要。 獲得國一校將給予4000的獎金(既然是學校發放的,就不要和微信小程式比賽等“私賽”比),數學院的學生可以直接保證自己的研究。 我個人認為還是挺不錯的。
後來我會說,獲獎難,因為我舉了乙個自己和周圍人的例子,可能有點囉嗦。
至於獲獎難度,我非常贊同樓上那句“不想讓熟人看到”,獲獎難不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的話題。 我在19年參加了全國比賽,我是小組的程式設計師。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說實話,我什麼都不知道,一切都是為了學習。 但是,我們選了乙個我們認為比較難的問題B,難度的判斷是基於我們學校選擇B的團隊很少,而且普遍認為做起來並不容易(自然包括我們小組)。 雖然我們也知道我們的答案並不完美,但是當答案出來的時候。
當我們回答答案時,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們的答案幾乎和標準答案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小組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國家一號。
然而,同年,我們學校(包括我們組)只有3個小組獲得了全國一號,這其實是乙個相當小的數字。
網友體驗:2020年,我們小組再次參加美國大賽。 這是乙個問題,因為兩個比賽只是在同一類別中,獲獎標準不一定相同。
20年美賽因疫情原因分為兩屆,我們組因為時間限制選擇了第一屆,但結果我們學校所有參加第一屆比賽的學生都獲得了非常慘淡的獎項,幾乎都是S獎。 但他們似乎在第二場比賽中表現出色,雖然全國比賽是第二省,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獲得M獎。
說這話的目的,也是想論證“獲獎難不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的話題”,因為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話題,所以如果單看我們學校的獎項,似乎和所謂的“水平”無關。
-
註冊以機構為基礎,一次無法進入。
大學生以團隊形式參加比賽,每隊不超過3名學生(必須屬於同一學校),專業不限。
比賽分為本科生參加本科組比賽、大專生參加大專組比賽(也可以參加本科組比賽)和研究生不准參加兩組。 每支隊伍可設立指導員(或教師組)進行賽前輔導和組織比賽,但在比賽過程中,參賽者必須與隊員迴避,不得給予指導或參與討論,否則將作為違紀處理。
以下是我對考試教育的看法:
1.最根本的問題是,統一考試無法區分各種人才,就像模具裡生產的產品一樣,浪費了很多人的青春。 >>>More
1、對畢業生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 當前,我國社會高層次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跨學科、外向型、開拓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