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鄭和為什麼不繼續西遊呢?

發布 歷史 2024-04-25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航海(特別是在明代,航海技術還不是很發達)是由於許多因素需要考慮的,如風向、季節、洋流、糧草、水手的身心狀況以及沿海地區的風俗習慣。鄭和當年沒有先例,也沒有地圖可以自己去探索。 去非洲東海岸並不容易,再往西走,可能就走不到了。

    而且,鄭和的西洋之行不像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是為了追求財富,他必須去是有原因的。 他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錢,雖然他可以出名並建立友好關係,但他幾乎賺不到錢。 繼續向西,給國家帶來了更大的負擔。

    明朝雖然財大氣粗,但也要適度敗下陣來。

    此外,鄭和的西洋之旅經歷了明成祖朱棣和他的兒子朱高池兩代皇帝,並出現了幾次重大的政治動盪,政治原因也影響了他在西方的活動。

    最後,我個人有一種感覺,可以看一下世界地圖,從非洲東海岸向西,繞好望角(在非洲最南端),鄭和到非洲就是非洲中部,再往北走,也許找不到一條通往西方的海路。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鄭和是一位穆斯林,曾訪問過聖城麥加; 他前往非洲東海岸,發現了獨角獸長頸鹿; 他自己的價值已經實現,別人給他的政治目標已經完成,他不想傳教,也不想掠奪**,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大概回不了老家了,他領導的是一支公共艦隊,而不是乙個自由的私掠者...... 他到達非洲東海岸已經是乙個傳奇。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鄭和西遊的原因多種多樣,一種說是為了弘揚明朝的德行,另一種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而《明朝史:鄭和傳》同時提供了這兩種觀點,即“成祖懷疑惠帝死在海外,想尋找蹤跡”和“他想在異國他鄉炫耀自己的軍隊”彰顯中國的繁榮和強大”。

    還有關於包抄帖木兒帝國、掃蕩張世成舊部、解決復員問題、獲得海外貢品、發展**以緩解財政開支短缺、探索海路到達麥加的可能性、迎佛牙等理論。

    鄭和西洋之洋是明朝永樂、玄德年間的一次海上航行,第一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 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鄭和是使團的主要特使,船隊航行到婆羅洲以西(明朝所謂的“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艦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柳家港集結,停泊在福建省長樂太平港[2-3],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古里、暹羅、蓬加拉、阿丹、天方、佐法爾、庫魯木斯、穆古杜舒等地,已知最遠的河段是東非和紅海。

    鄭和的西洋航行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數量最多的航海,也是海上航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但是,鄭和船隊航行的目的、航行範圍、七次航行的評價等歷史事實仍存在爭議。

相關回答
11個回答2024-04-25

颱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國海熱帶海洋的猛烈風暴。 你一定不時在河流中看到漩渦,但實際上,颱風是在大氣中圍繞其中心快速旋轉並同時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 它在北半球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順時針旋轉。 >>>More

18個回答2024-04-25

明朝先祖朱棣登基後,為了加強與海外的聯絡,提公升國家威望,他命鄭和率領一支艦隊前往西洋。

5個回答2024-04-25

在我國,戰鬥機被稱為戰鬥機,一般沒有什麼重物,主要用於爭奪制空權和摧毀敵機(這與我國的防禦性國防政策有關),對地攻擊主要由攻擊機和轟炸機進行。 雖然轟炸機航程遠,載彈量大,但機動性、準確性、自衛能力差,作戰能力有限。 強力攻擊機作為對地攻擊的主力軍,尤其是對更精確目標和更小的可移動目標進行低空攻擊,在中國陸軍和空軍中一直存在,這與中國從未有過重型對地攻擊戰鬥機有關,但中國的強力攻擊機大多是短航程的, 速度慢,空中自衛能力弱。 >>>More

13個回答2024-04-25

這是因為鄭和去西後,清朝開始了對外封國的政策,所以再也沒有對外開放,也正是因為這種封國之門的政策,導致了對外交流的障礙。

26個回答2024-04-25

一是因為現在的技術不達標,二是因為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三是因為秦始皇陵有很多可能不利於考古學家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