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規範學生的行為,營造良好的班風和校風,充分調動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開創班級工作的新局面,本方案是學校決定後制定的。
1. 目的。
1、推進考核管理,逐步實現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班級管理。
2、充分發揮班主任和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為班主任和班主任的工作提供量化依據。
4.為選擇最佳提供依據。
2. 內容。
課堂常規的量化分為出勤率、課堂紀律、課間運動、衛生、課堂作風五個方面。
3.定量方法。
1. 政治和教育事務部組織日常檢查、量化和公告。
2、每週一進行總結,每週一評估。
3. 在幾天、幾周和幾個月內實施 100 分制。
第四,量化規則。
1)出勤率(30分)。
1. 要求:出勤包括上課和晚間自習。 每個班級都要有嚴格的出勤制度和請假制度,教育學生按時到校。
二、評價方法:
政治和教育事務辦公室每天兩次對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進行登記,並如實登記。 每次缺勤都會扣分,如果學生請假,每個班級都可以將學生的請假單(必須由班主任簽字才能批准請假)提交給政治和教育辦公室進行核實。
2)課間練習(20分)。
1、要求各班組織眼保健操,無序上課每次扣分,每節課不做或提前離開教室扣分。
2.廣播體操由值班體育老師核對打分,每天按時報政教司統計。
3)衛生(30分)。
1、要求:教室地面乾淨,桌椅整齊,黑板乾淨,講台雜物整潔,垃圾及時清理,教室外走廊保持清潔。
二、評價方法:
(一)政治教育處組織學生會每天進行統一檢查和評分;
2)臨時學校檢查。
3) 政治和教育事務部的每日統計和出版物。
4)課堂紀律(20)。
1、要求:教室要保持安靜有序,具體成績要按照《松濤民中學校十項課堂規則》給出。
二、評價方法:
政治和教育事務辦公室對學生人數進行清點,並進行課堂評分。 每日統計和公告。
5)班級風格和外觀。
1、獎勵:如果是乙個好人或乙個善行是人,則將班級平均分相加; 乙個班級善行組平均分每週加2分; 凡在各項集體活動中考得校級以上成績者,按班級月平均分,一次加分2分,可加分。
其中,C類加管理鼓勵分月平均分5分,B類加2分。
2、扣分:如有學生因嚴重違紀被學校處罰,按當月班級平均分每人扣1分; 留校察看1人,從當月班級平均分中扣除2分; 如果勸退學,將處以一人處分,當月平均分扣除3分。 (主動到班報到的學生不扣分); 班級組被公開批評在校級以上,每月班級平均分一次扣3分。
可累積扣分。
-
吃飯罰款10元,不掃地罰1周。
-
以下是小學生積分量化班管理的詳細規則:
為進一步規範班級日常管理,客觀公正評價班級工作,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有效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規則。
一、考核和評價原則:
1、每週對班級進行一次量化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選出“文明班”,學校向“文明班”發出移動紅旗。
2.“文明班級”的數量由學校班級總數的15%確定。 根據不同級別的 Hail Cong 班級數量進一步細分年級組。
3、量化考核分為每週100分,日常管理採用減法制,比賽獎勵和善行加分。
二、考核及評分標準:
評分內容分為4個大專案和15個子專案,其中10個班級例行檢查專案,共計100分基礎分,採用扣分制。 1.班級文化,滿分100分,按實際分數計算。
取以上四項平均值,加上大賽中獲獎、突出好人、好事的加分,得到的總分即為當月班級量化考核的最終分數。
三、組織實施:
1、學生會負責例行檢查的實施,學生幹部進行交叉檢查,結果在“公告欄”公布。
2.政治教育辦負責公升旗、階級文化層面的檢查,加分者由政教辦認可。
3、宿舍宿舍負責考核。 痕跡。
四、考核程式:
1.考官必須及時將檢查結果交給政教部有關負責人。
2.每週日,政教辦應盡快統計上月各班級減分和加分情況,並將統計結果反饋給各年級、各班級。
3、根據反饋情況進行修改調整,按考核原則劃分獎勵等級,後報政教部領導批准。
五、注意事項:
1、考核人員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2、檢查員謙虛謹慎,態度誠懇,不得霸道。
3、統計資料必須準確無誤,不能再有點或漏點。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不得不在學校的課堂上度過將近一年甚至五年的時間。 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攜手並進,我們各自的班級,到乙個溫暖的家。 它包含了每個學生的努力。 >>>More
對毒品說不,珍惜生命 毒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有些人卻陷入了困境。 吸毒就像嚼口香糖。 你無法擺脫它,除非,你能用自己的意志力擺脫它,但它會留下痕跡,如果你沒有堅定的立場,即使你退出,你也會再次被感染。 >>>More
說實話,現在小學生的壓力真的很大。 我覺得一方面來自學校,另一方面來自家庭。 家長不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老師不讓學生做各種學習材料,也沒有期中期末統一考試,學生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嗎? >>>More
冬瓜湯。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美味的早餐湯。 冬瓜有清熱解熱、降脂**、保腎利尿的作用,經常喝冬瓜湯的人不會太胖。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