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某本書,讀完後如何寫出某種感受?

發布 文化 2024-07-26
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態度和責任感——讀完《問題背後的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 “以及”我能做什麼? 這是我們遇到問題時經常出現的兩種心態。

    從表面上看,這兩種反應是自然而平常的,但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兩種想法代表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態度。 《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以清晰而踏實的聲音喚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提高個人責任意識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

    俗話說“人人聚柴,人人高”,還有一句“人人同心,利為金”,可見集體的力量。 但試想一下,那些負責撿柴的人總是想著撿柴的辛苦,而看火的人又不停地抱怨看火的無聊,這火還能燒得這麼旺嗎? 是的,集體是由我們這樣的人組成的,如果人們失去了主觀能動性,那麼集體力量的疊加效應又如何體現呢?

    為什麼乙個和尚兩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卻沒有水喝? 歸根結底,這還是乙個責任問題,如果所有的“和尚”都是懂得主動做事的負責任的和尚,那麼“泉水”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不積台階,不千里; 不積攢小溪,就不能成為江海。 我們平時的工作都是從小事做起,很多人重複著平凡的工作,尤其是我們圖書館員。 每一次我們整理一本書,每一次為讀者服務,每一次完成乙個計畫,都包含著對圖書館、對郵政、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的工作需要默默的堅持,以及對工作和生活的積極態度。

    在這本書中,最能啟發我的一句話是:“解決問題最有益的方法是將注意力從他人和我們周圍的環境轉移開,並專注於我們如何做得更好。 ”

    是的,主動改變自己比被動地期望環境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要好,其實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 當我們學會謙卑地生活和工作時,並準備好為了工作而改變現狀,包括思想、能力、習慣等,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努力換來了個人的進步和境界的提公升,這將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仔細讀完這本書,腦海中盤旋著許多念頭,有些事情沉澱在腦海中,忽然想起了前國足主帥老公尺那句清晰的話——“態度決定一切! ”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今天,我非常興奮地閱讀了《圓明園的毀滅》一文。

    《圓明園的毀滅》主要描寫了圓明園的壯麗風光及其毀壞,揭露了帝國主義的野蠻罪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憎恨。

    看完文章才知道,圓明園是圓明、萬春、長春三個園林的總稱。 它建於 1709 年,歷時 150 年才完工。 清朝傾注了全國的物質資源,匯聚了無數精良的工匠,填飽了湖山,種下了奇花奇草,集聚了國內外40個景區,建造了145座大型建築,收集了無數的藝術珍品和書籍文物。

    在這些建築中,除了中式庭院外,還有海燕堂、長春園內的元英寺等西式建築,被譽為“萬園花園”。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搶掠,慈禧太后隨光緒帝逃往習。 隨後,圓明園的文物被官僚、軍閥、奸商長期沒收,甚至被當局有組織地銷毀。

    北洋**的權貴們,包括一些負責保護圓明園遺址的人,都靠著自己的權力,從圓明園帶走了石雕和太湖石,用來修繕自己的花園洋房。 侵略者不僅搶走了珍貴的歷史文物,還無情地將其化為灰燼。

    我真的為這個仙境,巧妙,多彩,美麗的花園感到難過! 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們要努力學習,努力拼搏,學習各種技能,以“神舟五號”為後備力量,研發發射更多的火箭,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我們的國家不會被侵略,我們的人民將不再受到侮辱!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看完後,我覺得示例文字:

    我從小就喜歡閱讀,也讀過很多書,但自從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後,我就被魯濱遜的智慧和他驚人的毅力所吸引。

    這本書講述了乙個名叫羅蘋遜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厭倦了平凡的生活,終於決定有一天環遊世界。 1659年,他登上了一艘開往非洲的船,卻遭遇了一場可怕的風暴,漂流到乙個荒島上。

    在這荒島上,他靠著自己的智慧自己做麵包、葡萄乾等食物,讓自己過上豐食溫飽的生活,還馴養了許多山羊,勇敢地救出了乙個野人,名叫“星期五”。 最後,帶著理想和信念,他奇蹟般地回到了英國。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感動,乙個非常普通的人,在荒蕪無人的環境中,只有幾支槍,幾隻清澈的公尺、麥,甚至鞋子,都能生存二十八年。

    他曾經用簡單的樹葉、水和少量食物做食物,當時他發高燒而不吃藥。 他四肢虛弱了好幾天。 但他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戰勝了病魔,他勇敢地做了一些看似難以做到的事情。

    這本書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它似乎讓我和魯濱遜一起抓山羊並與之戰鬥......野人。它帶給我一種真實感和存在感,讓我覺得做人應該有勇氣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我必須向魯濱遜學習,把這種精神運用到我的學習中,做乙個德學兼備的好學生。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讀書是我第一次讀範鄧先生的書。 書中的要點非常清楚。 是作者在講故事後的經驗、觀念和閱讀方法的總結。

    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書籍是大多數問題的出口,讀書會讓人充滿力量和使命感。

    1.如果你能讀書,你也一定能說話。

    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只停留在輸入上,不了解輸出,那麼個人的成長就會非常緩慢。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它將被悄然淘汰。

    2.觀光和沉浸式學習。

    觀光式學習是:按照別人說的去做,漂浮在水面上。 這就像跟團遊在車站拍照,上車睡覺,回去只記得去過哪些景點,卻不了解這個城市。

    沉浸式學習是:幫助我們成為事件的“英雄”"持續的經驗和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 就好像我們被老師和父母強迫去學習一些我們不感興趣的東西,然後在考試結束時忘記了它。

    3.閱讀取決於積累。

    閱讀是乙個沒有捷徑的積累過程,只有在腦海中積累了大量的背景知識,可以連線的理解池就越大。

    4.對閱讀的誤解。

    閱讀是沒有用的。 讀書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無用的,而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用最方便的方式與更多的人交談。 這樣,我們的視野就會開闊,而不侷限於眼前的人和事。

    閱讀只是為了有用的東西。

    知識本身是有價值的,如果乙個人讀書只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對書的最大誤解。

    有些書是看不懂的。

    如果你遇到一本你看不懂的書,你可以讀一些更接近這本書的書。

    閱讀是一件私事。

    閱讀是一種非常愉快的與人交流的方式。

    自己閱讀效果很好。

    說到閱讀,我們不需要執著或痛苦。 如果一時不懂,可以聽聽別人怎麼說,再讀一遍。

    5.選書原則。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本書試圖解決什麼問題。

    範鄧讀書會"一是技巧、工具性、新思路、實用性、科學性原則。

    6.如何閱讀一本書。

    曾國藩說,讀書就等於攻城,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你的理解能力越大,你就越能理解經濟學、心理學、中國文化、管理學、邏輯學和哲學的一般知識。 你如何閱讀一本書取決於你的理解能力有多大。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必須不斷擴充套件我們的知識。 永遠不要對你不明白的事情說“不”"。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沒錯,讀書會讓你的生活更輕鬆。

    對我來說,一本你喜歡的書就像一把鑰匙,會為你開啟智慧之門;一本你喜歡的書,就像你心中的一顆指路明燈,無時無刻不在指引著你。

    我讀過很多書,比如:《魯濱遜漂流記》、《如果你給我三天光明》、《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魯濱遜漂流記》和《如果你給我三天的光明》。

    《魯濱遜漂流記》講述了魯濱遜航海冒險的故事,他被吹到乙個島上,他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他也成為了一名“老師”,他看著野人吃掉他的同伴,建造了自己的木船,發現了許多礦山,並在島上建造了兩座房屋。 最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了老家。

    再難,也要有活下去的意志! 當我琢磨這些話時,我感受到了魯濱遜堅強不放棄希望的力量,我欽佩魯濱遜的求生意志,以及魯濱遜不屈不撓的精神。 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寶貴的。

    人生就像一場賽跑,雖然賽跑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但只要克服了這些困難,就能走到人生的盡頭! 相反,如果人生沒有這樣的困難,道路暢通無阻,那樣的人生就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7-26

這是我的答案,寫和讀 %d%a。

3個回答2024-07-26

1 在你把筆放在紙上之前,做一些準備。 先通讀詩歌,了解古詩或文字的要點。 別的不說,我們也必須理解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因為把握整個讀後感受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More

5個回答2024-07-26

是一篇關於世界草木的文章,作者是王增奇。 >>>More

4個回答2024-07-26

閱讀是唯讀一首詩或一本書後的感覺。 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啟示寫進一篇文章中,這是閱讀後的感覺。

2個回答2024-07-26

作者告訴我們,要想過上充實的生活,你只有兩個選擇:乙個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另乙個是“讓自己享受你的工作”。 在現實生活中,乙個人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的機會可能非常小。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