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化學題,說明正確與謬誤,請舉例說明,謝謝

發布 教育 2024-04-23
1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答案]:1獲得的電子越多,氧化越強是假的]氧化的強度與獲得的電子數無關。這與電子產品的難度無關。

    示例:S 和 CL

    2.元素可以通過氧化或還原元素的化合物來製備,右] 2NaCl = 2Na + Cl2 (電解) Na : 1---0 .已恢復。

    cl :-1---0 。被氧化。

    3.陽離子只能使電子還原,只能是氧化劑。陽離子也可以失去電子並被氧化,它們也可以是氧化劑。

    例如:Fe2++HnO3等強氧化劑)--Fe3+4含有最多**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很強的氧化效能。

    對]CO2、稀硫酸等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1.錯誤:氟和氧。

    2.誠然,電解也可以被視為氧化還原。

    3.錯誤亞鐵離子。

    4.糾正二氧化碳。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 錯誤的 s 和 CL

    2對S H2S氧化S SO2還原得到S3對,Fe2+既可以公升高也可以降低。

    4對S O2可以氧化它。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錯。 稀硝酸反應是一氧化氮的形成。 濃硝酸反應是二氧化氮的形成。

    顯然,濃硝酸比稀硝酸更具氧化性。

    2.可能是對的 - 不太確定。 因為不可能舉出反例。

    3.錯。 二氧化氮可以轉化為硝酸。

    4.右。 氯化鈉。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1 選擇敏感病灶。

    2 微微一朵櫻花回來了。

    3 cuso4 ,h2so4

    4 c 和 d 哪個 c 應該是濾液而不是過濾殘留物,其中 2 是過濾殘留物。

    5 Fe2+被空氣氧化成Fe3+,然後Fe3+水脊飢餓產生Fe(OH)3沉澱。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1.數量、濃度和體積相同,這意味著物質的量是相同的。

    這就涉及到水解的問題,酸不能使K2CO3反應,只能將碳酸鹽變成碳酸氫鹽,所以水解是鹼性的。

    生石灰與水反應,消耗水並放熱,溶解度降低,固體沉澱。

    恢復到原來的溫度意味著溶解度提高到原來的水平,但水少了,所以Ca2+降低了。

    但溶液仍然是飽和溶液,所以濃度是恆定的,pH值是恆定的。

    老實說,D 我認為這也是真的,新增 NaOH 會增加 OH- 的濃度,也會放熱,兩者都會沉澱 Ca(OH)2。

    溶解度很小,只加一點水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現在可以這樣理解,以後還會有其他情況。

    4.這與強酸產生弱酸有關,即產物中的酸度小於反應物中酸的酸度,這從這個問題中可以看出。

    但是如果沒有H+,就不會有強酸,所以C是可以的。

    d 是一回事。

    但是,如果反應過程中存在氧化還原反應,即化合價變化,則不一定。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1.碳酸鉀、HCl和氯化鈣會反應生成1:1的碳酸鹽和H離子,但這兩者反應的比例為1:2,所以H離子被消耗掉了,而碳酸鉀陰離子的一半,即弱酸性陰離子,產生CaCO3沉澱,所以根據高中教科書的理論,不宜選擇。

    但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在本科時做這個實驗時,pH值確實略大於7,這在高中時被忽略了。

    2. C 和 D3:你在高中考慮過複合體嗎? 如果你不去想它,濃度就會改變。 答案是錯誤的(換句話說,你的答案是我們研究生半天做成的幾百道題...... 太不敢相信了)。

    4.我們來談談A:如果你認為反應一定是生成硫化亞鐵,但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產物是鹽酸,而用硫化氫生產鹽酸是弱酸到強酸,這在動力學上是不可行的。

    再次D:原因同上,氧化還原反應不會發生。 碳酸比硫化氫強。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1.碳酸鉀、HCl等物質的量反應生成碳酸氫鉀和鹼性鹽,故pH值大於7.

    2、c、原來的溶液是飽和溶液,再加入生石灰,還是不能改變飽和溶液時的情況,同樣是飽和溶液,溶液的量和濃度、質量分數等都不會改變,所以ab是不對的, 加入氫氧化鈉,不會影響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所以不會有沉澱,所以d不對。

    3.AGCL為白色不溶性酸沉澱物,溶解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加入少量水不會影響溶解度,或者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4、A、Fes易溶於酸,反應不能發生,不滿足弱酸轉強酸的條件。 弱酸產生強酸,強酸必須不溶於酸沉澱。

    D不能對CO2發生反應,否則原因與A相同。

    你應該明白。

  9.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碳酸鹽與H+和鈣離子反應產生氣泡和沉澱 中性生石灰化學反應需要水 水少 水溶解氫氧化鈣少 氫氧化鈉因沉澱溶解平衡而加入 氫氧化鈉多 溶解的鈣離子少 第三個不知道。

    第四,如果你寫化學方程式,你可以看到方程式右邊有一些物質不能共存,所以要麼根本沒有反應,要麼方程式錯了,要麼沒有反應。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一樓是一所大學,可以聽你的語氣。 但。 你讀了是徒勞的。

    二樓是正確的。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1.碳酸鹽和H+離子形成不穩定的碳酸,1mol的碳酸鹽需要2mol的氫離子,因為溶液中等體積等物質的濃度,所以碳酸鹽是1mol,氫離子也是1mol,氫離子不夠,所以要把水中的氫離子搶走, 而水中的氫離子較少,會呈鹼性。

    2.加入生石灰相當於水和生石灰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因為它本來是飽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後水少,氫氧化鈣多,氫氧化鈣會析出。 因為它是飽和的,反應後還是飽和的,但溶液的總量減少了,所以A和Ca+的數量必須減少。 灣。濃度是恆定的。

    三.pH值也是恆定的。D.加入氫氧化鈉,即加入氫氧化物,Ca+的量不增加,所以氫氧化鈣不會析出。

    3.我真的不知道這個,這沒有意義。

    4.a.引入硫化氫,因為只有強酸才能產生弱酸,如果產生沉澱,也會生成鹽酸,硫化氫比鹽酸弱,所以反應方程式不成立。 b. 無需解釋。 三.由於沒有強酸和弱酸的限制,因此自然生成硫化亞鐵沉澱。

    D.二氧化碳進入水中,上公升到碳酸,但有氯離子,所以像A一樣,要想產生沉澱,就必須產生鹽酸,這顯然沒有鹽酸那麼酸性,不能反應。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都錯了。 例子:

    2。化學反應是反應物的組合以產生一種產物:2H2+O2==2H2O(化學反態障礙)反例 H2CO3==H2O+CO2

    拆分檔案以解決反應。

    置換反應為:元素+化合物冰雹廳==另一種元素物質+另一種化合物。

    中和反應為:酸+鹼=鹽+水。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分解反應必須有元素形成:CaCO3 = 高溫 = Cao + CO2 所有形成化合物的反應都是化學反應:Cu(OH)2= =CuO+H2O

    與元素和化合物形成的反應必須是分解反應:3O2 = 放電 = 2O3 氧化反應必須是化學反應:CH4 + 2O2 = 火 = CO2 + 2H2O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CaCO3 = 高溫 = Cao + CO2 氣體符號。

    hcl+naoh==nacl+h2o

    H2 + Cuo = 加熱 = Cu + H2O

    3no2+h2o==2hno3+no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1 所有 (1)2 NaHCO3 == == Na2CO3 + CO2 + H2O 沒有元素物質。

    2) 氯化鈉 + 硝酸銀3 = 氯化銀 + 奈米3 有化合物形成,但它是復分解反應。

    3) 2H2O2 ==MNO2== 2H2O + O2,既產生化合物又產生元素,但是一種分解反應。

    4)這是分解反應。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1) h2co3=co2↑+h2o

    2)上述反應仍可作為反例,以及高錳酸鉀、氯酸鉀、雙氧水的分解反應。

    3) CO+CuO=加熱=Cu+CO2(4)CO2+2NaOH=Na2CO3+ H2O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CaCO3====CaO+CO2 等號有高溫 NaOH + HCl = NaCl + H2OCO+Cuo ==Cu + CO2 頂部等號和高溫 Ca(OH)2 + CO2 ====CaCO3 + H20

相關回答
5個回答2024-04-23

1.質量相同,H的質量分數2SO4 和NaOH相同,但質量不同,不妨將質量設定為1,則H2SO41 98,NaOH為1 80,所以NaOH過量,紫色石蕊溶液為藍色。 >>>More

5個回答2024-04-23

乙個。當溶液為單鹽(CH3coona)溶液時,該溶液由於乙酸鹽水解而呈鹼性。 >>>More

13個回答2024-04-23

1為D,主要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化合價CR從+3化合價變為+6化合價,SO4和OH中氧的化合價沒有變化,只是H2O2氧的化合價下降了,這反映了氧化。 >>>More

12個回答2024-04-23

您可以按"強酸+強鹼===弱酸+弱鹼"分析法律。 >>>More

9個回答2024-04-23

不一樣 2SO2+O2=2SO3

當達到平衡狀態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