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理智與人類自由之間有什麼關係?

發布 文化 2024-06-09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知識分子。 Noumenon,意思是“思想的東西”或“智力的東西”,複數是:noumena,可以翻譯為“心靈的世界”]。

    某種東西是可理解的物件或終極實在,而不是一種現象——即“顯性或可感的事物”。 這種區別不時存在,並在柏拉圖的相貌理論中得到了充分討論。 但這個詞與康德特別相關。

    在他的哲學中,理智的身體主要用於否定意義上,即超越感性、直覺或經驗界限的東西,即超越現象世界的東西。 因此,智力是一種不可知的東西,用於指示可能知識的邊界。 它只是乙個純粹的理性環境,是所有科學的起點。

    在康德看來,這樣的環境作為人類自由的條件是特別必要的。 此外,如果我們賦予它客觀性,我們就會從乙個沒有內容的邏輯形式發展到乙個必然存在的物件,乙個經驗知識的物件。 在康德看來,這是一種辯證謬誤,是不可避免地導致傳統形上學的錯誤的根源。

    智力有時與術語“物件本身”互換使用,儘管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

    智力的概念——它處理的不是被感知為感性物件,而是通過純粹的智力被感知為事物本身的東西——是乙個絕不矛盾的概念。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b310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這就是康德的美學思想。

    判斷力批判 1 審美判斷力分析 第 183 頁

    笑是一種突然從緊張的期待轉變為虛無的情緒。 ”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真是汗流浹背。 看了那麼多康德的著作,我真的想不起來康德是哪裡說的搞笑了,也不知道俞秋雨從哪裡出來的那個紀念館...... 如果房東發現,請告訴我。。。thanks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第一章 (1) 文學作品的構成要素是什麼?

    答:語言、題材和寓意是文學作品的三大要素。

    2)“語音”和“語言”有什麼區別?“內在”和“外在”語言有什麼區別?

    答:“語言”是“通過言語實踐沉積的社會群體所有成員的寶庫,一種存在於每個人頭腦中,或者更確切地說,存在於一群人頭腦中的語法系統”。“言語”是“說話者使用語言規則來表達其個人思想的組合”。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內在”能指的語言,而不是“外在”語言。 “內在”語言,即語言意義是指作品的內部; 所謂“外在能指”,是指外在的客觀世界。 文學的藝術形象本來就是虛構的社會生活圖景,所以文學作品的語言只能是“內在能指”的語言。

    3)文學語言的基本特徵。

    答:1.性別。 它是文學語言的語音層次,文學作品的語言是最重要的特徵,即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朗朗上口、悅耳悅耳等特點。

    2.影象。 它是文學語言的語義層面,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使讀者能夠“感知”到作品中所描繪的藝術形象的特徵,即喚起讀者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腦海中建構藝術形象,這就是它的具象性。 語言的比喻性質具有“二元性”。

    一方面,它是抽象的,具有概念功能; 另一方面,它與影象密切相關,具有表現功能。

    3.隱性。 它是文學語言的隱含維度,即它的深層含義。 所謂內涵,是指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即用“有限”、“無窮”、無限的意義來表達“無限”,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咀嚼、品味、回憶的空間。

    優秀的文學作品凝聚了語言表達的豐富內涵,從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4.情緒化。 文學作品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所揭示的主觀傾向,是指作品語言和文字表現形式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和情感色彩。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美是指客觀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能喚起人們的美感。 人類對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式、審美的認知、判斷和應用的過程就是美學。

    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的兩種主要形式。 生活之美分為自然美和社交美。

    第一句,優美的歌聲在草原上隨風飄揚。

    2、美麗的大自然可以淨化人的心靈。

    3、山間綠樹成蔭,泉水潺潺,風景秀麗。

    4、舞步輕盈動聽,歌聲悠揚動聽。

    5、維吾爾族姑娘優美的舞蹈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美的內涵是指客觀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能夠喚起人們的美感。 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的兩種主要形式。 生活之美分為自然美和社交美。

    藝術美包括幾個基本類別,如美、崇高、悲劇和喜劇。 喜劇有諷刺、嘲笑、滑稽、詼諧、幽默、怪誕和荒誕等子類別。

    關於美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可以概括為不超過五個方面:

    1)美是客觀的。該理論最初側重於研究美的自然屬性,並發現了與美相關的外觀和形式規律,例如和諧、比例、對稱和多樣性的統一。 後來,他專注於社會美的研究,對美與生活的關係進行了精闢的探討。

    代表性人物包括狄德羅和車爾尼雪夫斯基。

    2)美是主觀的。人們認為,美是人類意識和情感活動的產物或投射表現,這一理論在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和審美感受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休謨、康德、克羅齊等。

    3)主觀和客觀關係理論。人們認為,美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兩者的結合。 但有些往往是客觀的,有些往往是主觀的。

    4)超自然理論。人們相信美是由上帝、上帝或某種超越主觀和客觀的“第三種力量”創造的。

    5)社會實踐理論。人們認為,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物化,自然的人性化,目的與法律的統一,真善的統一,自由的形式。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美是可以使人類感到愉快的東西。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美被評價為美,主要來自人的主觀意志和樂觀事實,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視覺體驗呈現感官愉悅。 這是對個人的片面理解。

    片面的和整體的,客觀的和片面的,自然的和社會的。

    歸根結底,它不是無處不在,美從來都不是無處不在的。

    事物總是有相關性的,它與你的經驗有關,並且頭腦被它所吸引。

相關回答
2個回答2024-06-09

康德哲學思想的回顧。

在康德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有兩種主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的經驗主義和笛卡爾等人發展的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知識和對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的,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人類的理性。 >>>More

3個回答2024-06-09

1.蕭紅和蕭明都屬於同一類——人,康德認為,每個人本身都是目的,所以小明不能被看作是蕭紅或自己幸福的工具,而人作為目的意味著道德行為是以他人幸福(幸福)為目的的行為。 也就是說,因為利己利好而對別人好,或者因為怕別人對你不好而對別人好,或者一時衝動做一些對別人有利的事情,都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More

6個回答2024-06-09

這是乙個很好的問題。 在康德看來,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世界,是因為我們有乙個先驗的認知條件,即時間、空間、因果等“範疇”。 所以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不是從外到內,而是相反。 >>>More

11個回答2024-06-09

康德想要批判的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思想,它指的是一種理性行為,但它已經超越了自身,指向了被感知者,康德通過先驗自我的基礎來質疑這種被感知者。

13個回答2024-06-09

清淡飲食要求不吃辛辣食物,少吃路邊燒烤,多吃水果蔬菜,做飯時少放油鹽,而不是只喝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