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沒有“社會問題”這個術語,只有“社會存在”這個術語。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不屬於唯物辯證法的範疇。
2.關於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史觀它是一門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無產階級歷史觀的科學。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上一切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物質的豐富性,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
人們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對社會存在作出反應;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促進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革命和奪取國家政權; 社會發展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
不。 只有相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生反應,才包含唯物辯證法的思想。
-
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反思論,認為認知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兩者之間是有質的區別的。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即形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知看作是對外在物件的被動、被動的反映和接受。 它有兩個嚴重的缺陷:
首先,我們脫離實踐去探究認識的問題,所以不了解實踐在理解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他們不理解認知的辯證本質,離開辯證法去考察認知的問題,不能把認知看作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認為認知是一次性完成的。 這種直覺的被動-被動反射理論是不利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繼承了舊唯物主義反思論的理性前提的同時,克服了其嚴重的缺點。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將實踐的視角引入認識論,科學地規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係,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首先是轉化和轉化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反映和反映它們之間的關係。 其次,辯證唯物主義將辯證法應用於反思理論和認知發展過程的研究,科學地揭示了認知過程中的多方面辯證關係。 因此,它全面揭示了認知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知看作是乙個充滿從無知到知識、從淺到深的矛盾的動態認知過程。
這種以實踐觀和辯證觀為特徵的反思理論,既駁斥了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和不可知論的懷疑論,又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直覺反思論的缺陷,建立了基於科學實踐觀的動態革命反思理論,實現了人類認知史上的變革。
-
物質對意識有決定性的影響。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不是自我生成的和先驗的,認識世界的形式是主觀的,認識世界的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對物質有積極的影響。 意識的主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上,也突出表現在意識能夠對客觀事物作出反應上。 正確的意識可以引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錯誤的意識會使人們的活動誤入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起源是物質,並斷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時意識對物質有積極的反應。 承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具有客觀現實性,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是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出發的,要求我們在一切思考和做事上都堅持從現實出發,從而實現主體性與客觀具體歷史的統一。 為了使主觀性與客觀性相一致,必須防止主觀主義。
-
物質是世界的起源,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是原初的,意識是派生的。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實踐是物質的,實踐創造人,意識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意識使人們能夠積極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對促進實踐起著積極的作用。
-
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的功能。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作出反應 物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
答:C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世界的真正統一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第一自然,意識是第二自然。物質是乙個哲學範疇,標誌著客觀現實,它獨立於我們的感官而存在,並由我們的感官再現、拍攝和反映。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 因此,正確答案是 c。
-
社會意識是指人類對世界和自己的態度和信念的總和,這些態度和信念是一大群人所獨有的。
它包括哲學、政治、經濟、法律、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生態、航天和日常生活。 它受到社會存在的制約,反過來又對社會存在產生巨大影響。 它的多種形式往往反映在個人和群體意識中。
一旦掌握,群體和個人的社會化水平就會迅速提高。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思想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
唯物辯證法認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
因為事物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它們各自有其特殊的矛盾,這些矛盾定義了一件事與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質。 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區分事物,理解事物發展的特殊規律。 區分不同品質的事物是一切理解的出發點。
沒有對矛盾的特殊性進行具體分析,就不可能區分事物,就不可能正確認識事物。 因此,理解事物的基礎是詳細分析具體問題。
此外,實踐是認知的基礎,這些都是認識論視角下的問題。 如果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是什麼? 然後就可以練習了。
但要注意,你的問題是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提出的,所以應該是對問題的具體分析。 )
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範疇之一。 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即社會的物質生活及其過程,包括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心理。 從本質上講,人類的所有意識都是社會的意識。 >>>More
1.社會意識是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
它是社會文化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意識形態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主要體現意識形態關係,不包括語言學和邏輯學。 >>>More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銘刻在孩子的心中。 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尤為重要。 兒童主要通過家庭活動和與人的互動獲得社會意識。 >>>More
五個選項 A、B、C、D 和 E 都是正確的。
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兩個矛盾,構成了社會整體,即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形態。 整個社會結構可以通過兩對矛盾的三個層次(生產力、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來把握。 >>>More